春暖花開的四月,固原市西吉縣平峰鎮到處是春耕生產的繁忙景象。
金色的陽光傾瀉在金塘村肉牛集中養殖合作社,透過鋼化玻璃照在地面上,50多頭西門塔爾牛或站或臥,瞇著眼,慢悠悠地咀嚼草料。趁閑暇時間,鄭成功和妻子清理圈舍里的牛糞。
“我們夫妻倆喂牛,一年收入6萬多元。”鄭成功是村里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有10多畝地,飼養4頭牛,早已實現脫貧。2019年10月,金塘村肉牛養殖合作社成立,雇傭有養牛經驗的鄭成功到合作社喂牛,合作社給他每月支付5000多元工資。
一人難以兼顧兩家事,有了固定收入,鄭成功把自家牛全部出售,全心全意在合作社務工。
“金塘村肉牛養殖合作社屬于張武村、金塘村、高趙村三個行政村集體所有。”平峰鎮黨委副書記鄭超說,鄭成功不是給金塘村一個村喂牛,而是承擔三個村的肉牛飼養任務。
原來,張武村、金塘村、高趙村三個行政村毗鄰,都位于平峰鎮東部,均屬于貧困村。
張武村有7個村民小組,全村190戶668人,耕地面積5500多畝,是肉牛養殖示范村;金塘村是“十二五”移民搬遷重點村,有3個村民小組,全村103戶318人,耕地面積6200多畝,村集體閑置土地面積較大;高趙村有9個村民小組,全村388戶1428人,經果林產業初具規模。
“三個村的村集體經濟均為零,屬空殼村。金塘村沒有合作社,高趙村有5個種植養殖合作社,張武村有2個種植養殖合作社。”鄭超對三個村產業情況走訪調查后,發現三個村產業相近、基礎設施條件相同,由于受行政區劃局限,三個村的產業缺少統一規劃,各唱各調,沒有形成產業優勢,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制約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2019年9月16日,西吉縣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在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較深的平峰鎮先行試點。
平峰鎮抓住機遇,成立張武村、金塘村、高趙村聯合村黨支部,采取組織聯建、工作聯動、產業聯營、發展聯手、事務聯商的方式,推動貧困村組團發展、抱團取暖。
擁有農業博士學位的鄭超任聯合黨支部書記后,從統籌各村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打造優勢產業入手,以市場化理念運作集體經濟,構建“小村聯盟”,創建“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金塘村移民搬遷后,全村常住戶30多戶,造成2000多畝耕地閑置。聯合黨支部統籌閩寧協作資金100萬元、高趙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60萬元和金塘村青貯基地,在金塘村建成100頭肉牛養殖場,成立養殖合作社。
張武村鴉洼組朱軍船的爺爺和父親是村里有名的手工醋匠人,他從小耳濡目染,掌握手工醋制作工藝。2019年11月,三個村聯合黨支部籌資85萬元,將閑置校舍改造成手工醋、胡麻油作坊和小雜糧扶貧車間,朱軍船負責制醋技術,一個月穩定收入3000多元。
“機械服務周邊農田面積1.5萬畝,收入15萬元。”高趙村黨支部書記陳宗敕說,三個村聯合黨支部整合各村農機具和機械設備20多臺,在高趙村成立聯合機械合作社,負責三個村環境整治、舊房拆遷、平田整地、青貯收割,實現資源綜合利用。
“全村常住戶82戶,肉牛飼養量480多頭,戶均6牛。扶貧車間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22人,人均月收入2600元以上。”張武村黨支部書記胡守洲說,“小村聯盟”帶動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村民不出村,有工打、有錢賺。
“小村聯盟”以來,張武村、金塘村、高趙村三個行政村統籌資源要素“一盤棋”謀劃,捆綁項目建設、規模流轉土地、連片開發產業,架設起互惠共贏橋梁,推動資源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有機融合。各村均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輻射帶動貧困戶150戶發展養殖產業。扶貧車間出品的手工醋和小秋雜糧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月收入2.5萬元。高趙村王世英建牛棚、修青貯池,養牛8頭,年收入5萬元。
“產業集約化,種植養殖統一技術、統一飼料配方、統一銷售、統一購進優良品種,解決了農戶發展產業缺乏技術問題,牛只品種良莠不齊問題;牛只集中飼養,牛糞集中處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規模化、機械化種植養殖,把勞動力解放出來,到經營實體務工,增加勞務收入、學習生產技能。”鄭超這樣介紹“小村聯盟”優點。
今年,張武村、金塘村、高趙村三個村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做大產業優勢。
“建設高標準機修農田2000畝,推廣種植青貯飼草3000畝,重點打造油料種植基地500畝,建青貯池130座。在張武村集中養殖肉牛300多頭,三個村連片種植小秋雜糧種3000多畝。”鄭超對貧困村抱團致富信心十足。
目前,西吉縣將“小村聯盟”這一模式在全縣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