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在西安唐都醫(yī)院造血干細胞的采集室里,經過5個多小時的采集,趙海江順利完成了造血干細胞捐獻。這袋凝聚著愛和期待的“生命的種子”,當晚就注射到一名9歲患者的體內,為生命“續(xù)航”,托起一次重生。為此,趙海江成為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中華骨髓庫)第10833例、寧夏第69例、固原市第7例、西吉縣第4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也是全市第一位地地道道農民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2月5日下午1點鐘,在固原機場,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馬紅英,政府副縣長、縣紅十字會會長李喜生,市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志愿者及趙海江親朋好友,拉好橫幅、手捧鮮花焦急等待趙海江的歸來。下午2點20分,趙海江載譽歸來。剛出機場口,早已等待多時的領導和親友急忙迎了上去,鼓掌、擁抱、送鮮花。
下午4時多,載著趙海江的車剛駛進興隆鎮(zhèn)羅莊村,村民們開始敲鑼打鼓、放鞭炮熱烈歡迎他回來。車剛停下,村支書王維軍急忙上前將大紅花掛在他的身上,全村的男女老少簇擁在他的身邊合影,關切的詢問他的身體狀況。
村支書王維軍說,今天我們村民聽見趙海江回家了,敲鑼打鼓的,放鞭炮迎接趙海江。趙海江在我們村子里是一個非常老實、樸素的一個小伙,他也非常吃苦耐勞。對村上來說是驕傲,我們村民是非常的高興。我準備召集村民,讓趙海江把他的這個正能量給我們村民講解(宣傳)一下。
村民段芳麗說,今天當我們看到趙海江凱旋歸來的時候,我們村民都敲鑼打鼓的迎接他。當我們看到他到的時候,我的心情非常激動,我感覺趙海江在我們村確實是一個優(yōu)秀者,我們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他為一個小孩捐獻他的骨髓。我們今后坐在一起,這個話題是不斷的討論,我們以后肯定是向趙海江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今年38歲的趙海江,是興隆鎮(zhèn)羅莊村地地道道的一位農民。自2016年以來他多次參加無償獻血。2018年,在寧夏醫(yī)科大附屬醫(yī)院陪父親看病時,醫(yī)務工作人員向他普及了造血干細胞的捐獻知識,了解之后他毫不猶豫就留下血液樣本,加入了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志愿者。從那一刻起,趙海江一直盼著能有捐獻的機會。
2019年5月,趙海江接到中華骨髓庫打來的電話,告知他與一名患者初配成功。“我當然愿意捐獻。” 趙海江沒有任何猶豫,將這幾個字脫口而出。此后,“對方是男性還是女性”“多大年紀”“病情如何”等關于那位有緣人的疑問會常常出現在趙海江的腦海里。
趙海江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也是給自己做善事,這當然是個好事情,只要是有這個機會,肯定我要去做,堅決要做呢,這就是我的想法。
“等待也是一種煎熬。”去年10月,高分辨配型成功的好消息終于傳來了,接到通知后,趙海江既興奮又擔憂。讓他擔憂的是,如何讓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零了解的父母同意。為此,趙海江在網上搜集了不少相關的新聞、資料,也趕緊聯系了做醫(yī)生的朋友和親戚,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
趙海江說,當時沒有說,直到配型成功后,才給家里人說了。老人有點不理解這個東西,就非常擔心,當然也很不情愿,不愿意讓我去冒這個險。過了幾天我也就把這個事情咨詢了一下,我有個妹妹也是醫(yī)生,還有家里的兄弟,朋友都問了一下,說這都閑著呢,對身體沒有啥害。我就給我父母把這個說了一下,也就理解了,理解了但心里總是擔心的。然后確定這個捐獻時間以后,我媳婦知道后,知道這是好事情,讓我去,我就走了。
2021年2月4日,在唐都醫(yī)院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室里,趙海江看著患者父母寫來的感謝信。“致我兒子生命中的救命恩人,感謝您無私的幫助,讓我病重垂危的兒子看到了生的希望…”患者父母在寄來的感謝信中這樣寫道。看著這些文字,趙海江眼眶濕潤了。
趙海江說,抽血的時候我就看這封信,看的我心里頭確實很難受。我就心里想,我做一點小小的貢獻,能把這個娃娃救活,這個娃娃生命再繼續(xù)延續(xù),我就覺著特別的高興,特別的榮幸,所以說我就必須得去做。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趙海江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只要能延續(xù)患者的生命,所有的不適都不值得一提”。截至目前,西吉縣共有李興興、王海利、李琦、趙海江四位志愿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