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在寧夏西吉馬蓮鄉張堡塬村鄉村向豐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蔬菜基地,蘇相鋒正在興致勃勃向前來參觀的考察團介紹自己的芹菜青苗。
“我們這個育苗室相當于青苗的幼兒園,它們在這里培育50天之后就轉種到大地里。這50天就是最關鍵的培養期,我們從搖籃期抓質量,來確保我們蔬菜的高品質?!?/p>
蘇相峰是張堡塬村公認的復合型帶頭人,既是黨組織帶頭人,又是致富帶頭人。2015年,他在村子里以每畝600元流轉了1500畝蔬菜基地,搭建20個現代農業溫棚,種植馬鈴薯,同時引進芹菜、辣椒、太陽白菜心多個新品種。
“我要帶著農民一起學技術,一起讓腰包鼓起來”,這個憨厚的中年男子笑著說,“我們從寧夏大學和固原農校招聘大學生作為我們的技術員,以育苗為抓手,帶領村民一起種植高品質的蔬菜”。
虎花,固原農校畢業,正是基地聘請的一名技術員,基地將水肥一體化技術、微生物菌劑調節土壤施肥技術運用到具體種植中,實現了灌溉、施肥、施藥的可控化。她的任務就是帶著20名農戶一起負責掌握科技育苗新技術。
為了提高馬鈴薯脫毒苗擴繁效率,基地建立了馬鈴薯脫毒組培苗工作室,通過培養基、高壓滅菌培養基過程、借助超凈工作臺培育馬鈴薯脫毒組培苗。它們將歷經110多天的成長,蛻變為原種,成為品質更好的“金蛋蛋”。
30歲的擺世林現在負責向豐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的具體事務,他指著蔬菜基地的上方,那里是我們的養殖基地。“我們左手蔬菜基地,右手養殖基地,我們左右手緊密配合,形成了完美循環?!?/p>
蔬菜基地的馬鈴薯在淀粉加工廠后,產生了大量的粉渣,這是肉牛養殖中非常受歡迎的飼料之一,肉牛養殖中產生的糞水用來還田澆地,牛糞加工成有機肥,一個生態循環模式構建了“種、養、產、加、銷”的全程生態循環產業鏈。
馬小龍是村里有名的經紀人,買牛,賣牛大家都會來找他,我們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和從重慶專程找它買牛的譚小嚴在養殖基地看牛,疫情后期,他從4月2日開始聯系,50天已經賣出了800牛頭。
譚小嚴是他的其中一位客戶,從他這里買了300頭牛,全部銷往重慶、廣州的知名火鍋連鎖店。“這里的牛肉品質好,在我們當地非常受歡迎?!弊T小嚴對自己這一次挑選的肉牛非常滿意。
馬蓮鄉鄉長單澤明告訴我們,現在全鄉1442戶,6206人,致富帶頭人146名,大家在種植、養殖、勞務的產業鏈中循環,家家種草,戶戶養畜,2019年,人均收入11056元。
午后,馬蓮鄉駐村扶貧干部李帥和村里的村民一起品嘗剛煮好的土豆,沙甜、美味,在馬蓮鄉農業生態循環模式中,每個人都在享受它帶來的種種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