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老,下有小,家中的頂梁柱還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火石寨鄉石山村村民姚文林一家尚未脫貧。
考慮到實際情況,石山村將姚文林一家列為兜底戶。
2019年,姚文林一家享受到各類補貼35144.6元,補貼門類涉及11種:種植、農資、禁牧、馬鈴薯原種繁育、春覆膜、見犢補母、金融貸款、養老金、農村低保、殘疾人生活、殘疾人護理。
貧困面廣,貧困人口多,西吉縣是寧夏脫貧攻堅的堅中之堅。
過去幾年間,西吉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5.5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4340人,貧困發生率由34.4%降到0.95%。
作為寧夏唯一尚未摘帽的貧困縣,西吉縣是國家掛牌督戰的對象,也是寧夏掛牌督戰的對象。
“在縣、鄉、村一級,我們的任務主要是‘戰’,爭分奪秒查漏補缺,確保如期脫貧。”西吉縣扶貧辦副主任陳曉寧說。
▲肉牛養殖已成為西吉縣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苦甲天下
曾經的西吉縣,十年九旱,春夏連旱。
“每年三四月份,政府要組織抗旱隊給學校、養老院等人員密集的單位送水。”回憶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的情景,陳曉寧說。
西吉屬于寧夏西海固,這里曾與甘肅河西、定西并稱為“三西”,近一個世紀以來,始終是“中國最貧困地區”的代名詞。
當年,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來到這里,面對漫漫黃沙,發出“苦瘠甲天下”的慨嘆。40多年前,聯合國專家到此考察,認為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
“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工作的開展,西吉縣降水量增加,生態環境已經開始改善,小氣候逐漸形成。”陳曉寧說。
姚文林的老伴楊志梅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雖然家中有二三十畝地,但口糧仍需要購買。“長期干旱,土地貧瘠,加上野豬禍害,地里很難收到糧食。”
在當地政府“以養促種、種養結合”政策引導下,楊志梅一家養殖了5頭牛,將大部分土地種上了青貯玉米。“和種糧食作物相比,養牛的收入相對穩定。”楊志梅說。
位于火石寨丹霞地貌國家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內,楊志梅所在的石山村屬黃土高原丘陵地帶。該村2014年被列為貧困村,計劃今年脫貧出列。
據石山村村主任馬付貴介紹,石山村480戶1946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63戶680人。目前,該村尚未脫貧的群眾有8戶33人,兜底戶4戶11人,貧困發生率為1.49%。
2019年,石山村人均純收入為8956元,該村主導產業以種植業(經果林)、養殖業和季節性勞務為主。“下一步,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增加村民收入和壯大村集體經濟。”馬付貴說。
以發展生態經濟為目標,石山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種植大果榛子1000畝、山毛桃1000畝及中藥材1000畝。
指著剛種植不久的大果榛子幼苗,馬付貴說:“目前由村集體負責統一種植,幼苗成活之后,交由村民來管理,收益歸村民。”
▲以發展生態經濟為目標,西吉縣火石寨鄉石山村種植經果林以增加群眾收入。
產業結構調整
曾被稱為“救命蛋兒”的馬鈴薯曾是縣域第一大產業,如今成了西吉縣致富的“金豆豆”。
“馬鈴薯產業的重要性如今不是那么突出了。”陳曉寧說,西吉縣馬鈴薯種植面積曾長期保持在120萬畝左右,現在降到85萬畝左右。以前是廣種薄收,現在通過薯種改良,更注重質量和畝產。
減少馬鈴薯種植騰出來的耕地,多數被用來種植青貯玉米。
如今,肉牛養殖已成為西吉縣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呈現出“家家種草、戶戶養牛,小群體、大規模”和標準化規模養殖齊頭并進,全縣肉牛飼養量達33萬多頭。此外,該縣還通過補貼政策積極引導群眾養殖西門塔爾、夏洛萊、安格斯等優良品種。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底,西吉縣建成種薯繁育基地11.29萬畝,種植馬鈴薯85萬畝;建成青貯玉米示范園(點)7個,種植優質牧草33萬畝,調制貯備飼草料110余萬噸,牛、羊飼養量穩定在40萬頭、100萬只。
除馬鈴薯、草畜、冷涼蔬菜、牛羊養殖等產業,勞務輸出被西吉群眾稱為“鐵桿莊稼”。
據介紹,西吉縣近50萬人口中,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超過1/5,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27%。受疫情影響,今年外出務工人員大都延遲上崗一個月左右,全縣勞務總收入較去年同比減少12%。
關于西吉群眾的收入構成,陳曉寧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經營性收入(種養殖)52%、工資性收入(勞務)30%、轉移性收入17%、財產性收入1%。
2019年,西吉縣勞務產業人均收入達3099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今年受疫情影響,西吉縣派出工作組,主動與屬地對接勞務用工,采取包機、包車等辦法,定向往新疆、內蒙古、福建、江蘇、寧夏等省份輸送務工人員5000多人。
掛牌督戰
“查崗位、查市場、差損失……補開工復工、補農戶收入、補集體經濟……”
談及村里當下的工作任務,西吉縣火石寨鄉黨委副書記張亞楠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列有西吉縣脫貧攻堅“四查四補”內容的圖片。在這張圖中,具體任務被細化為數十項內容。
自3月7日起,西吉縣對237個貧困村及58個非貧困村、8個社區逐人逐項排查,確保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實現問題清零目標。
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統一部署,一場“查損補失、查漏補缺、查短補齊、查弱補強”的脫貧攻堅“四查四補”專項行動在西吉全縣深入開展。針對排查出的問題,西吉縣實行“一戶一檔、一人一策”,建立臺賬,動態管理,銷號清零。
西吉縣是寧夏全區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座堡壘,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潤兒兩次實地調研并進行督戰。
4月23日,陳潤兒再次來到西吉縣,深入火石寨鄉石山村調研未脫貧人口較多村開展“四查四補”工作情況,深入西吉工業園調研企業復工復產和帶動群眾務工增收情況。
在調研中,陳潤兒談道,要嚴格落實掛牌督戰的工作責任,對“四查四補”發現的問題督戰整改,以督促戰、以督促改、以督促干,嚴格落實領導干部包抓責任制,幫扶到戶、聯系到戶、落實到戶。
西吉縣是國家掛牌督戰的對象,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督戰的對象。
西吉縣則將督戰對象明確到村。此前,西吉縣專門制定了《脫貧攻堅掛牌督戰實施方案》,對全縣30個脫貧攻堅薄弱村進行掛牌督戰。
掛牌督戰,督什么?戰什么?記者看到,西吉縣掛牌督戰的重點內容涉及8個方面:脫貧攻堅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情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飲用水安全保障情況,“四查四補”和全面排查問題整改情況,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督查抽查、評估暗訪等發現問題整改情況,易地扶貧搬遷入住和后續幫扶措施落實情況以及移民遺留問題解決情況,脫貧不穩定人口或邊緣易致貧人口動態監測和幫扶情況,特殊貧困群體兜底保障情況,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情況。
聚焦邊緣戶和監測戶
父親年邁體弱,妻子患有間歇性癲癇,孩子年幼,西吉縣王民鄉二岔馬村村民沙存福一家日常開銷較大。大哥去世,嫂子改嫁,年幼的侄子也跟著沙存福一家生活。
雖然是個多災多難的家庭,但沙存福一家并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幾年前,沙存福花3000元買了一輛二手轎車。2015年,他雖然轉手賣了,但戶名未能銷掉,按照政策規定,不符合貧困戶認定標準。”王民鄉黨委書記毛兆平說。
考慮到情況特殊,毛兆平將這一情況及時匯報給縣民政局,后逐級報到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將沙存福一家納入邊緣戶,可享受建檔立卡戶相關政策。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像沙存福這樣的邊緣戶也被納入救助范圍。“幾天前,剛剛解決了兩個低保名額,村里還給安排了一個清潔工的公益崗。”沙存福的父親告訴記者。
除了邊緣戶,還有一些建檔立卡戶雖然跨過了貧困線,但長期徘徊在貧困線邊緣。為實現高質量脫貧,西吉縣將這個群體納入動態監測范圍。“脫貧攻堅進行到了這個階段,邊緣戶、監測戶無疑是重中之重。”陳曉寧說。
陳曉寧分析說,目前尚未脫貧的,也是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主要是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家庭沒有穩定經濟收入。
在陳曉寧看來,實現長久脫貧,關鍵還是夯實產業,確保群眾增收。
今年,黃河農村商業銀行與西吉縣簽訂合作協議,未來3年,西吉農村商業銀行授信肉牛產業貸款50億元。“將用來支持西吉縣發展5個肉牛產業聯合體、50個肉牛產業示范村、500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5萬戶肉牛養殖戶。”陳曉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