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縣是2021至2025年度第二批全國科普示范縣。龍王壩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在科普融入產業、文化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基層工作處主要負責人說。
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從2012年的人均年收入2200元,到2022年人均年收入100600元。10年間,實現了從靠天吃飯轉變為“造血式”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國家扶持政策這么好,我就不信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2013年,面對龍王壩村青壯勞動力外流、土地撂荒、“空心村”日益嚴重等問題,焦建鵬返鄉創業的第一件事,就是動員120多戶群眾,成立西吉縣心雨林下產業專業合作社。利用大面積退耕還林地,養殖生態雞,發展林下經濟。
正當他們不懂養殖技術,產業發展舉步維艱時,區市縣三級科學技術協會邀請專家團,手把手地培訓農民3000多人次。觀念轉變后的村民,開始林下經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三產融合發展。2014年,龍王壩先后獲評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科普惠農先進單位等,一塊塊熠熠生輝的獎牌注解著涅槃重生的印記。
“缺少看點,留不住人怎么辦?”2016年,焦建鵬決定大膽一試:建立4000平方米鄉村科技館。“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和寧夏科技館給我們捐贈了價值700萬元的展品,才有了現在設施齊全、展品豐富的全國第一個最大的鄉村科技館,讓科技科普落戶基層。”龍王壩鄉村振興科普體驗園主要負責人焦建鵬說。
寧夏科學技術協會為解決鄉村振興中技術、人才難題,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學會、農技協等,建立健全科技專家人才庫。先后聯合浙江、江蘇、福建等省科協開展“院士專家寧夏行”活動15批次,邀請55名院士、170名高層次專家來寧。深入企業、農村、學校,開展科技服務、學術報告460余場次,簽訂合作協議26項。
龍王壩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協會專家的智力優勢,整合傳統農業文化、紅色文化、科普文化、生態文化等資源。發展林下經濟、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培訓研學,讓鄉村變景區、農民變導游、民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全村近三年累計接待游客近60多萬人次,蹚出一條“1234”增收致富新模式。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4月18日,中國科協科普服務鄉村振興觀摩交流活動,在龍王壩鄉村振興科普體驗園舉行。
本次觀摩交流活動以全國科普日二十周年為契機,根據當地實際發展、群眾生活需求,將科技科普和產業、人才等相結合。以實地觀摩、理論交流相結合的創新形式,強化全國各地部際協同聯動,推動基層科普發揮最優效能。
“今天的發展成就得益于科技力量和科普資源。我們將全力以赴抓好科普工作,將龍王壩打造成一座‘沒有圍墻的科技館’。”西吉縣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王生海見證了村容村貌的變遷。
沿村道一路向上,層疊梯田揚起盎然春風,山花掩映窯洞賓館,盡顯生機。在觀摩西吉縣向豐循環農業示范園、龍王壩科普基地后,其他參會代表也紛紛表示:“西吉新貌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