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提升全縣產業發展,接續推進鄉村振興中,我縣通過與寧夏大學簽訂校地合作框架協議,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地合作”步伐,下好政策“棋”、搭好要素“臺”、念好服務“經”,真正讓寧夏大學的教育精華、辦學智慧在西吉大地創造品質、演繹精彩。
建立校地合作示范基地,搭建交流平臺。我縣氣候資源優勢明顯,目前各類蔬菜種植面積達15萬畝,產量70萬噸,馬蓮鄉結合本地農業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建設了1000畝露地蔬菜標準化基地,同時積極對接科研院校,以實施寧夏大學高山蔬菜生產關鍵技術項目和固原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園藝展露地蔬菜綠色標準園創建項目為抓手,探索出“支部引領+園區+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在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上持續用力,著力打造了具有示范性、引領性和可復制性的標準化示范園區。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提供技術支持。通過流轉村集體土地1000畝,由寧夏旺吉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馬蓮露地蔬菜標準化基地,踐行土地集約高效利用“三統三分”機制,采取“支部+校企+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稟賦,以黨建引領、校企帶動發展冷涼蔬菜、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能致富的產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產業園通過校企合作,基地技術人員為當地群眾和寧夏大學學生傳授種植技術和管理能力,通過實操演練增強他們的種植技術,為當地培育產業工人和致富帶頭人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科學種植和統一管理,實現了土地流轉、人工使用、技能培訓等方面分項獲利,拓寬群眾致富增收新路子。
強化人才智力支持,寧夏大學將立德樹人從三尺講臺延伸到田間地頭,為我縣產業發展賦能、為校地協同推進聚能、為鄉村振興增能。寧夏大學葡萄酒與園藝學院的本科、碩士、博士共15人自今年五月份開始一直扎根馬蓮鄉實驗示范基地,讓新技術、新知識在土地生根發芽,共同撬動產業振興支點。
我縣露地蔬菜標準化基地的建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施和推廣露地蔬菜水肥一體化、農機農藝融合等標準化種植技術。在田間地頭,寧夏大學的學生們正在向生產基地技術負責人請教施肥與病蟲害防治等蔬菜生產技術,他們在田間里把理論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虛心向農民請教,以所學所研,服務農業生產,促進了我縣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我縣通過與寧夏大學簽署校地合作協議,重點依托全縣肉牛養殖、冷涼蔬菜種植、馬鈴薯及雜糧生產等產業優勢,創新合作機制體制,延伸產學研用平臺,拓展人才需求導向,實現了校地互利互贏,打造出了校地合作的“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