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興隆鎮王河村因地制宜,立足“三粉”產業的建設與發展,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夯實了村黨支部的經濟基礎,增強了村級組織凝聚力,取得了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集體增收入、群眾得實惠的顯著成效。
王河村位于西吉縣興隆鎮西側,距鎮中心1.5公里,轄5個村民小組600戶2619人,常住戶428戶1980人,現有黨員35人。耕地面積4033畝,其中水澆地1020畝。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0元。
王河村“三粉”加工產業歷史悠久,紅軍長征途經寧夏西吉縣興隆鎮,手把手教會了當地回族群眾制作粉條,因此王河村“三粉”又叫做“紅軍粉”。80多年過去了,王河村群眾不斷傳承、改良紅軍教授的粉條制作技術,發展“三粉”產業。
為進一步大村集體經濟,改善群眾生活質量,興隆鎮黨委集思廣益,立足當地“三粉”產業優勢,一線謀劃發展、一線檢視問題、一線推動落實,探索出一條“多村一品”的發展路子。王河村借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春風,經村民代表大會商議,成立村股份合作社并建立“三粉”扶貧車間,吸納馬堡、劉玉、上村等3個村的村集體經濟資金各20萬元注入到車間,注入村每年保底分紅2.5萬元以上,在共同發展壯大“三粉”產業的同時也帶動了村集體經濟,更是解決了剩余勞動力就業難的困境。
村支書 擺月喜:
咱們這個扶貧車間這一塊也就注入了咱們這三個村的,馬堡、劉玉、上村這三個村的。咱們這個扶貧車間生產效益一年也就是25-30萬元,除過給這幾個村分紅以外,其余的咱們村上用于公益事業,加上有些困難戶,有些大學生,咱們也幫助大學生,公益性崗位這些的開支。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叭邸狈鲐氒囬g的成立,不僅確保了村集體經濟的收益,更帶動了老百姓的收入。全村現有粉條加工作坊38家,通過“三粉”扶貧車間的建立與生產,吸收小規模作坊,擴大生產規模,使得年生產優質粉條近2萬噸,產品主要銷往甘肅、青海、新疆、山東及周邊各市縣。據統計,每家粉條加工作坊可解決8人就業,總計可解決300余人。
村主任 馬正軍:
咱們這個車間有不同的崗位,師傅就是每天260塊錢,一月算下來不同,就說看你下(粉)的數量多還是少,數量多了,滿月的話就是七千多元的工資。其他的就是一天有140的呢,一天有110的呢,有拿兩千多元的,有拿三千多元工資的。
村民擺哈妹是建檔立卡戶,家里養著五頭牛,自開工以來她就在車間工作,現在每天都有110元的工資收入,對一個需要照顧家的人來說,她對這份家門口的工作很滿意。
擺哈妹:
粉條銷售出去,就天天有活,一天110塊錢,干這活家里也能照看上,家里娃娃都能照看上。
郭文華從事粉條加工已有二十多年,雖是鄰村人,但離得不遠,因此也來扶貧車間工作,作為掌握“三粉”加工核心技術的手藝人,他每天的收入十分可觀。
郭文華:
在這打工一天是260元,一個月就是5000塊錢以上,家里五口人,養了十幾頭牛,到這打工好處就是離家近,粉下完,回去在地里能做上活,也能喂上牛,也能照看上娃娃。
王河村立足當地優勢產業,始終堅持組織引領,通過“黨支部+扶貧車間+壯大村集體經濟+貧困戶”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一條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不僅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還壯大了村集體資金,實現了互利共贏,村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