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張愿寧,1986年9月出生,西吉縣震湖鄉人,中共黨員,現任甘肅省地礦局三勘院地礦中心副主任。
張愿寧,出生在西吉祖厲河流域的震湖鄉張撇村,這是一個深藏在大山褶皺里的偏僻小山村。在20世紀80年代那個物資極度匱乏、人們常常為了溫飽苦苦掙扎的艱難年代,讀書宛如一道曙光,成了改變命運的唯一可行途徑。
他自小就立下了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志向。而他能踏上求學之路,全憑父母對教育那份毫不動搖的重視與信念。那時,家里經濟狀況極度窘困,就連維持基本的吃喝都時常陷入困境。然而,父母為了支持他的學業,不惜四處借債、東拼西湊。盡管他們目不識丁卻憑借著淳樸的直覺和生活的經驗,深深地明白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
父母的支持和付出,如同一股溫暖而強大的力量,時刻觸動著張愿寧幼小的心靈,這也使他相較于同齡的孩子顯得更加懂事和體貼。放學后,他總是主動地承擔起家務,為父母分擔生活的壓力。每當農忙時節,他更是成為家中的主要勞動力,跟大人一起在田間地頭辛勤勞作。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與努力,而這份付出也在他的學習成績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的成績始終在班級里名列前茅。他深知,唯有取得優異的成績、考上理想的大學,才是對父母含辛茹苦養育之恩的最好報答。
上了初中后,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他幾乎每年暑假都會外出打工。在建筑工地搬過磚,在餐館洗過碗,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在工地上,望著城市里繁華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車輛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他的內心無數次地涌起對城市生活的美好憧憬。因此,他對待學習的態度愈發堅定執著,改變命運、走出大山的渴望也變得愈發強烈。在求學道路上,他刻苦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2006年夏天,對于張愿寧來說是一個夢想成真的季節,他被長安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錄取。在大學4年時光里,他如饑似渴地汲取著專業知識的養分。2010年,他入職于甘肅省地礦局三勘院,成為一名地質隊員。
他曾多次和同事們以半開玩笑的口吻說:“我兒時的夢想是考大學走出大山,沒想到考大學是為了走進深山。”這句看似輕松的話語背后,蘊含著他對地質工作的熱愛與執著。
童年和少年時期艱苦的生活經歷,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培養了他不怕吃苦、勇于奮斗的優良品質。大學畢業后,他長期扎根在甘南高原、河西戈壁荒漠等環境惡劣的野外一線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礦產勘查工作之中。
工作中,他展現出卓越的專業素養和非凡的領導才能。他主持或參與了各類項目多達20余項,每一個項目都傾注了他的心血與智慧。通過和團隊的不懈努力,累計提交金資源量超過100多噸,為國家的礦產資源開發作出重要貢獻。不僅如此,他帶領的勘查團隊在北山地區進行深入勘探和研究,成功發現并評價了五一山等9處中小型釩礦床。這些發現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為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他們累計提交的釩資源量達到165萬噸,這一成績在行業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贊譽。
在學術研究領域,張愿寧同樣表現出色。他將實踐中的經驗與思考轉化為學術成果,先后發表了15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這些論文涵蓋了地質勘查的方法、技術創新及資源評價等多個方面,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憑借著在工作中的杰出表現和卓越的科研成果,他先后榮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中國地質學會2023年度地質找礦重大成果獎、第四屆“中國地質學會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甘肅省青年地質科技獎、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人才等系列科技獎勵和榮譽稱號。
張愿寧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普通技術員,成長為單位的專業技術骨干和領軍人物。他的成長歷程,不僅是個人努力和才華的展現,更是對“天道酬勤”這一古訓的生動詮釋。
盡管張愿寧離開家鄉已近20年,但那份濃濃的鄉情始終是他內心深處最柔軟的牽掛。無論時間如何流轉,無論距離多么遙遠,家鄉的山水、親人的笑臉、兒時的伙伴,都如同珍貴的寶藏,深深地珍藏在他的記憶深處。
每次回到家鄉,他都能驚喜地感受到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巨大變化。鄉親們告別了昔日的貧窮與落后,過上了富足而幸福的生活。四通八達的交通線路如同網絡般,將這個曾經封閉的小山村與外面的世界緊密相連。看到這一切,他的心中充滿了難以言表的幸福和自豪。他深知,這是我國大力開發大西北、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的一個小小縮影,更是一代代西吉人不畏艱難、辛勤耕耘的心血結晶。
他衷心希望,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縣委和政府能夠堅定不移地將教育工作擺在首要位置,持續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對產業的扶持,不斷優化人才引進和培育的政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把優秀的人才留住,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家鄉創造更多的價值。他堅信,憑借著西吉人民與生俱來的堅韌不拔的品格和頑強的拼搏精神,一定能夠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創造出一個更加美麗、和諧、富裕、幸福的西部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