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馮寶忠,1982年4月出生,西吉縣什字鄉人,中共黨員,教授級高工?,F任寧夏天地西北煤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煤科工集團上海有限公司運輸中心副總經理。
馮寶忠出生于什字鄉的一個農民家庭,2006年大學畢業后,懷揣著人生的夢想與家人的期盼,他來到賀蘭山腳下,扎根基層一線,從事散料輸送設備的設計、項目管理及科研等工作。前往公司報到的第一天,馮寶忠與門衛進行了簡單的交流,被門衛流露出的熱情與淳樸深深打動,他覺得這里應該是實現夢想的地方。
車間實習結束后,馮寶忠被分到技術中心工作。這個崗位需要掌握公司的各種軟件和理論計算,其中產品設計流程的第一步就是掌握產品理論計算,但當時公司應用的是DOS版本下的軟件,人機界面不友好,需要輸入很多內容,輸出結果看起來也很費勁,遇到復雜工況還會計算不準確。此時馮寶忠有了想改變現狀的念頭,但又害怕做不成,內心忐忑不安。他買了相關編程書籍,利用周末和晚上偷偷自學,這一切沒能逃過師傅的法眼??吹竭@個小伙子踏實勤奮的品格,師傅心里很欣慰,給他詳細講解了輸送機的理論知識和設計要點。馮寶忠也是一點就通,通過半年努力,他成功完成了帶式輸送機功率及特征點張力計算軟件,使用起來簡單方便,而且可計算“M”“W”“V”及反“V”型等復雜工況,在國內同行業處于領先水平,這使同事們對他刮目相看。但他深知自己還有很多不足,需要不斷開拓知識面,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才有可能干好本職工作。
通過幾年努力,在同一批新來的大學生中,小“馮”已露尖尖角。只要說到馮寶忠,同事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稱贊他技術好、服務好、態度好。作為項目負責人,從地形勘測、工藝布置、方案設計到生產加工,他事事親力親為,加班加點更是家常便飯。
馮寶忠首次調試長距離曲線帶式輸送機時,因缺乏經驗在設備安裝調試環節出現了皮帶跑偏的問題。他連著7天沒有休息,嘗試進行各種調試都未成功,用戶建議調整方案,重新生產三條帶式輸送機依次搭接來實現,絕不能耽誤工期。馮寶忠沒有氣餒,每天早晨6點就趕往現場,晚上9點才下班。在長達4.5千米的輸送線路上奮戰了15天,終于迎來了轉機。輸送機運行30分鐘后,只出現了輕微的跑偏。“那是新的輸送帶,膠帶接頭應力還沒完全釋放,再運行2小時后,情況肯定會好一點。” 馮寶忠自信地說。果不其然,2小時后輸送機基本趨于正常,次日便實現了帶載正常運行。
該項目是國內首條穿越塌陷區的曲線帶式輸送機,填補了國內3項技術空白,共獲得國家專利7項,是企業從煤礦井下向地面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項目。
為進一步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馮寶忠提出從用戶需求出發進行設計研發,努力幫助用戶解決實際難題。為獲得第一手資料,他經常駐扎在各個礦區,和一線員工面對面交流。憑著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他成功研制出一種高效拆裝式無基礎可伸縮帶式輸送機,填補了國內外大型可伸縮帶式輸送機無基礎安裝的空白。自項目成功研發以來,累計銷售額已突破10億元,業內專家也給出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度評價。
為響應我國煤礦智能化建設需求,他又帶領團隊研發出基于手機遙控的可視化伸縮式自移機尾。該機尾具有自移、調偏、調平、自動補償機身及遠程可視化控制功能,能夠與迎頭掘進、支護等協同作業,提高了掘進工作效率,新增訂貨4000多萬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為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公司成立了以馮寶忠為帶頭人的勞模創新工作室,竭力打造創新型、技術型團隊,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在這個由18人組成的創新團隊中,馮寶忠盡職盡責,創新項目的路上少不了他的身影。他做到了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事跡,傳遞著榜樣的力量。他還培養出自治區青年拔尖人才4名、石嘴山市“351”青年人才5名……累計獲得集團公司、石嘴山市等“五小”科技成果獎項50余項,為企業持續進步和創新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多年來,馮寶忠用青春和汗水譜寫了一曲奉獻之歌,也用辛勤和奮斗詮釋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他是全國重點實驗室核心成員、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工會代表,全國青聯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創新標兵、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師等榮譽稱號,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2項排名第一,1 項排名第二),授權專利56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25項、PCT專利4項,發表論文16篇,其中被EI檢索4篇,軟件著作權9項。他堅信,在家鄉這片土地上,用執著與信念去追逐夢想,夢想之花便會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