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四月,溫暖的陽光灑在火石寨連綿丹霞地,山坳里的千畝榛子經果林綻放翠綠,一道道土坎縱橫交錯勾勒出田字格,村民馬蘭和楊東忙著給樹苗澆水、覆膜,構成一幅春耕美景。
“3年后,這些果樹就能掛果了。”看著一片一片的經果林,西吉縣火石寨鄉石山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升的眼睛亮了起來。
幾年前,王升初到石山村扶貧,見到的卻是另一番模樣。
上山挖蕨菜、中草藥是村民主要經濟收入,村民守著幾畝薄田艱難度日。
王升開始尋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平衡點,探索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路子。他的想法與火石寨鄉黨委書記王生海的想法不謀而合,該鄉在靠近林區的石山村等村打造大果榛子、山毛桃等4個1000畝經果林示范點,林下套種中藥材,發展種植業。同時,借助金融扶貧貸款,建牛棚、青貯池,幫助村民發展養殖業,改變原來“小而雜”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
姚文倉是村里第一個建牛棚發展養殖業的人,他把家里大車出售,又貸款5萬元,從4頭牛養起,日積月累,如今牛只成群。前幾天,姚金倉出欄6頭牛犢,收入7萬多元,棚里還有20頭牛。
“如今全村飼養牛600多頭,養殖戶120多戶。”王升說著話,抬手指著村對面的大山,“已經聯系好企業,趕在6月底把村上2000多畝不能機耕的陡坡地流轉,再增加2個千畝經果林基地。”
64歲的姚文林屬未脫貧戶,兒子姚胡榮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一家8口人的生活全靠兒媳婦馬阿社一個人務工勉強維持。最近,村委會給馬阿社安排公益性崗位,并將7個人的低保增檔為每人每月380元,這樣一年下來,一家人純收入4.5萬元,生活有了保障。
今年,石山村圍繞生態經濟,調整產業結構,發放小額扶貧貸款623萬元,發展“四個一”林草建設和養殖業,帶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增加村民收入和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對標脫貧攻堅現行標準‘四查四補’。”王生海說,“火石寨鄉對排查出的問題建立整改臺賬,逐一明確整改措施、時限標準,確保按期完成。”
“前天剛發出3萬件貨,今天連夜發貨2000件。”在西吉工業園區福建籍企業家創辦的寧夏吉強服飾公司,總經理林建來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客商催貨信息。
“公司生產的服飾具有戶外防護功能,在德國、英國、丹麥等國比較搶手,已簽訂20萬件服飾加工訂單,生產日期排到7月底。”林建來原本計劃2月初復產,受疫情影響推遲至2月25日復工復產,現在廠里180名工人加班加點,每天生產1000件左右,依然無法滿足客戶需求。
在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公司發貨區,電子商務部工作人員林娟和楊娟忙著分單、掃碼出庫。該公司生產的中藥材,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向全國各地。
“線上8個店鋪,日均發貨2000多單。”該公司總經理助理王驥說,從2月3日復工復產以來,每天生產艾葉9噸多,尤其以艾條為主的中草藥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
西吉工業園區管委會工作人員馬騰飛介紹,工業園區共20家企業,其中已有18家復工復產,700多人返崗。
截至目前,西吉縣已轉移農村勞動力10.3萬人,99家工業企業除17家季節性生產企業尚未復工外,剩余的82家已全部復工復產。54家扶貧車間已復工復產42家,369家商貿企業除酒吧等娛樂場所外全部恢復營業,50個重點項目開工3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