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意義和作用極為重大。
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戰略支撐
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思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無論在制定和實施中長期規劃中,還是在加強短期宏觀經濟管理中,都延續了“增長—結構”這個發展框架,而對經濟循環問題重視不夠,面對新發展階段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亟須建立“增長—結構—循環”的新發展框架。經濟循環問題不僅是重要的宏觀管理問題,也是重要的長期發展問題,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高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這兩方面都要求必須打通阻礙國民經濟循環的各種“堵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形成靈敏有效的正負反饋回路,從而顯著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水平。新發展格局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關鍵抓手,明確了新發展階段推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思路,對制定“十四五”規劃更加具有戰略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構建新發展格局使新發展階段宏觀調控有了重要抓手。“十四五”落實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核心的新戰略思路,必須兩手抓,一手抓中長期規劃的實施,另一手則是抓宏觀調控,保持經濟高效順暢運行。搞好新發展階段宏觀調控,必須以新發展戰略為指引,在宏觀調控目標、思路和手段等方面進一步創新,進一步提高黨和政府駕馭宏觀經濟的能力。要盡快將“循環管理”納入宏觀調控框架,建立“增長—結構—循環”新宏觀調控框架。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我國所面臨的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與環境越來越復雜,傳統的宏觀調控指標、思路等,不僅要作適應地調整,而且更要作戰略性調整,所謂戰略性調整就是圍繞著新的戰略目標、新的戰略思路和任務等與時俱進。新的宏觀調控框架即是:既重視總量平衡管理,又重視通過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還要把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抓手,使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效率與質量同步增進,行穩致遠。
準確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涵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重大的戰略轉變,其內涵相當豐富,問題針對性和目標針對性都很強。至少應從以下五個方面來綜合全面地把握其內涵。
必須始終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一個最重要的變化就是經濟發展方式與動能的轉換,不僅表現為經濟發展動力必須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而且就內外部經濟關系來講,必須從依靠國際大循環發展模式發揮比較優勢轉向主要依靠挖掘超大規模內需的潛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來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內外需關系以及內外循環關系必然出現此消彼長的規律性變化,即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已明顯減弱,而巨大的內需潛力將借助國內大循環的高效暢通而加快釋放,為以創新為主導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明確要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來構建新發展格局。當前我國宏觀經濟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循環不暢,面臨許多體制機制的堵點,國內國際循環的連接和延展的外部循環部分也面臨不少干擾和困難,必須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以提高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穩定性,從而提高宏觀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率,這也是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的一個關鍵點。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強調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就是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拆除和清理影響國內大循環暢通的各種堵點,達到“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的目的。
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并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要繼續做好全面擴大開放這篇大文章,使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目的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不管外部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定擴大開放不動搖,因為這不僅有利于我國繼續利用國際市場、國際資源擴大我國的發展空間和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而且也有利于全球經濟的穩定,我國形成新發展格局將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保障國內國際雙循環有序安全。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國際經濟新動力遭受強大沖擊,世界已進入動蕩變革期,對我國外部發展產生巨大的風險挑戰,對此必須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另一方面,我們決心以擴大開放應對“逆全球化”的干擾及化解超級大國分裂全球體系圖謀,但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
重點梳理影響國民經濟高效循環的“重要堵點”,在“暢通”上下足功夫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重點梳理影響國民經濟高效循環的“重要堵點”,采取有力措施,在“暢通”上下足功夫,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且高效運轉,走活新時代中國經濟的“大棋局”。
當前影響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堵點主要有:房地產長期泡沫化發展,既是“收入+財富分配—消費”循環不暢的重要堵點,也是導致金融與實體經濟循環不暢的重要原因;利率雙軌制是導致金融“空轉”、影子銀行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導致金融與實體經濟循環不暢的主要“堵點”;在金融與實體經濟循環中,還存在一個重要的“堵點”,即“金融結構性梗阻”;“僵尸企業”的長期存在,是阻礙生產—消費循環的重要“堵點”;服務業準入限制過多,是導致生產—消費循環不暢的另一個重要“堵點”;稅制結構不合理導致國民經濟多個子循環“梗阻”;從國內循環與國際大循環關系看,我國重要產業多采取融入全球產業鏈的模式,參與全球經濟大循環,且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導致不少核心技術受限于人、產業升級受到嚴重阻礙等問題,即構成了產業鏈梗阻。
解決這些堵點,關鍵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同時,要確定新的宏觀調控指標,增加反映“循環”暢通性與效率的統計指標,改革與完善我國宏觀調控框架,保證短期經濟高效運行。特別是要利用各種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豐富宏觀經濟數據庫、創新宏觀經濟分析方法,特別是增加反映經濟循環數據的統計和監控,提高政府對宏觀經濟形勢的監測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