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審議雄安新區發展規劃、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40周年大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場合,多次強調要有“歷史耐心”。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更遼闊的時代大背景下,以大歷史觀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提出來的新要求,有著深刻的歷史蘊涵和深遠的現實考量,彌足珍貴,至關重要。
“歷史耐心”就是把我們要做或正在做的事情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大浪淘沙,經受歷史的檢驗;放到歷史的大坐標和大背景下去觀照,經受歷史的考驗。“歷史耐心”是一種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沉得住氣、淡定從容的表現;是一種不以一地一域論成敗、不以一時一事論英雄,只爭朝夕又不只看朝夕的體現。
“歷史耐心”鑄就歷史光榮,成就現實輝煌,造就美好未來。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從歷史中走來,現實又必將成為未來的歷史。穿越時光的隧道,五千年浩蕩歲月,“老祖宗”給子孫后代留下了豐富璀璨的歷史遺產,從巍峨綿延的萬里長城,到繁星般點綴在大江南北的諸如趙溝橋、都江堰、南北運河等眾多浩大工程,無不是秉持一種“歷史耐心”鑄就的。中國共產黨在近百年艱苦卓絕的歷史進程中,作出了一個個偉大的歷史性貢獻,創造了一筆筆豐厚的歷史遺產,從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到無數具有標志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再到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等等,都是發揚釘釘子精神,保持“歷史耐心”的結果。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就得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多一份“歷史耐心”。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我們也有過“大躍進”、“趕英超美”等脫離實際、盲目沖動的教訓,那是缺乏“歷史耐心”、違背歷史規律的結果。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保持“歷史耐心”得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和境界,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得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力和韌勁,不被人家帶偏節奏,而是踩著自己既定的不變步伐,百折不撓;得有“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的眼光和堅毅,登高望遠、爬坡上坎。
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未來5年以至15年的遠景藍圖,到2035年實現“五個強國”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一盤大棋和大的布局,需要以極大的“歷史耐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在這個過程中,任何心浮氣躁、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都會對我們的事業造成傷害,唯有埋頭苦干、穩中求進,既功成不必在我,又功成必定有我,方可行穩致遠。“歷史耐心”考驗著戰略定力,折射出清醒自覺,透視出意志品質。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世上很多事不過是轉瞬即逝的一朵浪花、滄海一粟;世上很多事,特別是那些打基礎、利長遠關系到百年大計千年大計的事,那些觸靈魂、動筋骨的矛盾和問題,解決起來急不得、快不了,有時需要等待,而這種等待需要的正是“歷史耐心”。“板凳坐得十年冷。”保持“歷史耐心”得戰勝一切形式的浮躁、焦慮和糾結,克服一切形式的功利、虛華和不切實際,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從容不迫、淡定自主,不為一時之名所惑、不為一事之利所急、不為一言之譽所擾。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保持“歷史耐心”,并非一味等待、無所作為,而是要以對歷史、對時代負責,對人民、對事業盡責的立場和態度積極作為、乘勢而上。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那些沉淀下來的千秋偉業靠的是具有“歷史耐心”的奮斗,它不會因為一陣風而刮過、吹走,而是能夠傳承下去,經得起歲月的洗禮和歷史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