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當新年的第一縷陽光照亮蒼穹,4輛滿載馬鈴薯的大貨車從西吉縣紅耀鄉小莊村出發,迎著朝霞,一路駛向四川。
“每天向四川、云南等市場發貨100噸以上,連續銷售5個多月。”小莊村黨支部書記熊志忠開心地說。去年,小莊村馬鈴薯喜獲豐收,全村種植的5000畝馬鈴薯,總產量1.25萬噸,經過分揀窖藏開始反季銷售。
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在全世界有79%的國家種植,在西吉縣已有300多年種植歷史。據《西吉縣志》記載,明代成化年間“安民墾殖”,種植以“洋芋”為主的秋糧作物,發展種植業;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鼓勵開荒”“洋芋種植有十之二三”。
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當地群眾積累了豐富的種植和繁育經驗,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西吉“紅洋芋”,成為西吉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之一,榮獲“中國馬鈴薯之鄉”榮譽。
尤其近年來,西吉縣委、縣政府以供給側結構調整為主線,聚焦市場調整產業發展思路,“種薯繁育、淀粉加工、鮮薯外銷、主食開發”四薯并舉,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億多元,在基地建設、新技術推廣、主食加工、品牌打造、貯藏銷售等方面給予扶持,產業呈現出集群式、系列化、精深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2020年,西吉縣種植馬鈴薯80萬畝,總產160萬噸,總產值17億元。馬鈴薯從昔日的“救命蛋”到研發、種植、加工、營銷、文化、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西吉馬鈴薯托起當地群眾小康夢想,科學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延伸到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