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顆粒歸倉后的西吉縣馬蓮村羅曼溝村如同他的名字一樣,滿是詩情畫意,村中鮮艷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沿坡修建的居民房屋鱗次櫛比,村道兩邊楊柳挺拔,一座座青貯池裝滿了草料,炊煙渺渺,牛羊滿圈。
寫在村委會墻上的“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紅色大字彰顯出羅曼溝村村民自強不息的精氣神。
羅曼溝村新建村部。
“今年,我用自己改造的農機,收割了40多畝青貯玉米。”正在院里清理農機的馬榮貴在2017年獲得國家農機補貼的2000元后,又添了些錢,買了鍘草機、柴油機、三輪車組裝收割機,為村民收割山里小塊地的青貯玉米賺錢,同時,他還發展養殖業,年收入3萬多元,實現了脫貧致富。
從落難溝村到落滿溝村,再到羅曼溝村,村里發展變化的故事讓村民津津樂道。
羅曼溝村位于馬蓮鄉以北5公里的山里,西邊與硝河鄉范灣村接壤,周圍與馬蓮鄉巴都溝、馬其溝、北山、堡子山等村比鄰。歷史上,該村山大溝深,人煙稀少。清朝末期,人們為躲避兵禍,來到這里,從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村莊。因為是落難逃荒,這里的第一個名字——落難溝村因此得名。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家徒四壁,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用苜蓿、苦苦菜充饑,大家面黃肌瘦。”76歲的冶生海回憶,村民早期的生活處處透著艱辛,賴以遮風擋雨的窯洞遍布山腰,渾濁的溝道水維系著人們的生活,黃土路上塵土與泥濘相伴,滾牛洼的耕地上的農作物長得稀稀拉拉。
之后,當地群眾開山墾荒、平田整地,在窮山僻壤里拼搏,有了糧食,日子慢慢有了起色。冶生海經歷了那段時間的生活變化,他家7口人,耕種60多畝山地,一畝產幾十斤糧,解決了溫飽,穿衣隨著季節換裝,生活有了極大改善。
雖然十年九旱,但村民通過辛勤勞作,依靠貧瘠的土地可以維持生計,相比之前的艱苦歲月,人們覺得有糧吃且能吃飽就已經非常滿足了。
于是,大家將落難溝村改名為落滿溝村,取富足、豐收寓意。
“肚子能吃飽了,但是靠天吃飯,莊稼動輒絕產,生活沒有保障。”作為新生代,安海明貸款販賣牛羊,貼補家用。拿出一部分收入購買米面油供家人生活,一部分收入給父母治病。辛苦一年還是捉襟見肘,安海明思索著改變生活的方子。
新建居民安置點。
基礎設施薄弱,種莊稼沒有保證,村里缺少支柱產業,發展產業又缺少資金,當時的“落滿溝村”再次遇到了難題。
“用三輪車一次能拉1500公斤水,洗衣做飯省著用,夏天能用5天,冬季7天。一頭牛一天喝水50公斤,村民連生活用水都很緊張,根本沒有多余的水喂牛。”村民冶生昌道出產業發展難、生活貧困的根源。
“第一次到村部,眼前一片荒灘,村民見到車便圍上來反映問題。”駐村第一書記張浩偉在調研時發現,村民大多以種植馬鈴薯和小秋雜糧為主,勉強夠一家人生活。在這里通信靠吼,行路靠走,沒有村部和辦公場所,群眾辦事需要到村會計家中蓋章。全村常住人口180戶890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23戶566人。
村子的出路在何方?
2014年,村子迎來發展機遇,隨著貼息貸款、硬化村組道路、安裝太陽能路燈、機修農田、金融扶貧貸款、技能培訓等精準扶貧惠民舉措緊鑼密鼓地實施。這一年,落滿溝村更名為羅曼溝村,寄托村民的美好愿望。
當年,深山里的村民集中搬遷到居民點,水泥路修到家門口,自來水管通到灶臺前,動力電通了,山地被推成了梯田,阻礙村民發展生產的“攔路虎”被一一清除。大家一心想著致富,一年四季都在忙。
機械提高農業作業效率。
馬榮貴搬到新家后,喝上了自來水,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兩個孩子在馬蓮鄉上學。冶生海一家三代20多口人,抓住機會,搞副業、忙養殖,家里一年一個樣兒。安海明通過政府補貼修建房屋后,又通過金融扶貧貸款5萬元購買基礎母牛,發展養殖業。經過滾動式發展,肉牛存欄17頭,一年收入8萬多元,實現了脫貧致富。
村民爭著掙錢,比著致富,羅曼溝村大變樣。至2017年年底,該村貧困人口減至4戶18人,貧困發率下降至1.4%,實現脫貧出列。如今,全村牛存欄890頭,戶均5頭,人均1頭,成為西吉縣青貯種植和牛羊養殖示范村。
這幾年,羅曼溝村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調整產業結構,培育草畜產業、馬鈴薯產業、勞務產業、旱作節水農業,堅持家家種草、戶戶養畜,實施“小群眾、大規模”養殖模式,推動養殖業擴量提質。
同時,引導富余勞動力在本地企業和合作社就近務工,持續增加農民收入。
羅曼溝村。
村民自力更生,加之政府幫扶,羅曼溝村村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村民吃、穿、行不愁了,上學、看病、住房有了保障。
“米面油國家補貼,馬鈴薯種子免費提供,看病不掏錢。”得益于脫貧富民政策,現在的冶生海生活得無憂無慮,住院治療高血壓和腰腿病的費用全部報銷。馬榮貴建房時不小心傷了手,治病花了1.42萬元,報銷了1.1萬多元,加上大病救助報銷,自己只花了1300多元。
“計劃到2020年,把羅曼溝村打造成脫貧攻堅示范村、環境政治示范村。”說起今后打算,張浩偉滿懷信心。
(寧夏日報記者 剡文鑫 實習生 李東 文/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