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夢圓,奮力起航,西吉縣再次站在新的歷史關口。
新百年起首,春風吹綠葫蘆河兩岸,生機在月亮山巔繚繞。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歷史交匯期,西吉縣堅決扛起政治責任,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以昂揚姿態開啟新征程,用智慧傾情譜寫新篇章。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做好“三農”工作是謀復興、促振興的“穩定器”,是守初心、穩民心的“先手棋”,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
西吉縣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緊抓鄉村振興這個新時代“三農”工作“牛鼻子”,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布局,優先配置發展要素、保障資金投入、安排農村公共服務,努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時間流逝不舍晝夜,前進航程擊鼓催征。
站在新起點上,西吉縣手握巨筆繪藍圖,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培強做大特色產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深化完善鄉村治理、推進“四大提升行動”,強化縣域統籌、推進鄉鎮產業聚集、促進鄉村聯動、支持村組產業發展,優化鄉村產業空間結構,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開創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新局面。
脫貧攻堅打下振興基礎
“脫貧攻堅前,西吉縣是全區農業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縣。”2020年,西吉縣高質量完成脫貧工作,貧困發生率由34%降到了零,標志著“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寧夏全區擺脫了絕對貧困。
西吉縣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來水、硬化路、動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加強,依靠發展馬鈴薯、小雜糧、草畜養殖、勞務輸出、冷涼蔬菜種植等特色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奮斗的起點。
“脫貧攻堅不僅幫助西吉縣擺脫了貧困,還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西吉縣政府主要領導介紹,群眾生產生活得到改善,住房、教育、交通、醫療等方面有了保障,為干事創業解除了后顧之憂;建立了幫扶機制,為鄉村振興有組織地推進下去提供了組織支撐;脫貧攻堅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使西吉縣實現了從“苦等、苦熬、苦旱”到“群眾苦干、干部苦抓、外界苦幫”的轉變。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未來幾年里,西吉縣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改革創新,結合馬鈴薯、草畜、蔬菜、雜糧“四大產業”,統籌規劃發展布局,通過橫、縱兩個方向發展自身的優勢產業,描繪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
強化縣域統籌功能
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就地城鎮化的主要載體,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西吉縣統籌考慮城鄉一體化發展,合理科學規劃鄉村布局,打造縣城、中心鄉鎮、中心村層級分工明顯、功能有機銜接的格局。
經過多年建設,西吉縣城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城鄉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綠色生產方式成為一種時尚。
生態循環農業循序漸進,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治理有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進一步提高。全縣規模養殖戶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8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生態環境不斷改善。
脫貧攻堅時期,西吉縣城鄉基礎設施條件、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一定改善,但還存在一些短板。
為此,西吉縣進一步推進縣域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加大交通、水利、電力等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
進一步開展環境美化行動,實施污水、垃圾收集處理項目,新建滲濾液處理廠,確保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無害化處理;在縣城區新建6座生活垃圾轉運站、1座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處理站,杜絕建筑垃圾亂堆亂埋,加強建筑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
啟動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試點示范建設項目,建設示范村垃圾分類回收分揀中心,配套垃圾空容器、車輛、人員,為19個鄉鎮配置電動三輪保潔車、密閉垃圾箱。通過一系列措施,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破解鄉村治理難題。
在縣域服務延伸整合的過程中,進一步升級縣城自身服務水平,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借助“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推行“一窗口”辦理,提高為民辦事能力和效率。
增強鄉鎮樞紐作用
鄉鎮是上連縣、下連村的紐帶。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西吉縣以鄉鎮所在地為中心,培育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美麗宜居特色小鎮,帶動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重心下沉。
建成田坪鄉、什字鄉、紅耀鄉、硝河鄉、白崖鄉、王民鄉、西灘鄉等7個美麗小城鎮,建成王民鄉二岔馬村、硝河鄉民聯村、馬蓮鄉麻子灣村、馬建鄉白臺村、吉強鎮羊路村、沙溝鄉陽莊村、興隆鎮王溝村、田坪鄉南岔村等8個美麗村莊。
持續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實行三級網格化管理,鄉鎮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
“今年,西吉縣繼續推進美麗村鎮建設,著力打造重點、特色集鎮。”西吉縣主要領導介紹,通過增強小城鎮的紐帶作用,借助農業延伸出來的鄉村產業,強化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構建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依托水發(寧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興隆鎮建設年屠宰加工5萬頭肉牛的定點屠宰場,在將臺堡鎮建設年加工蔬菜原菜11萬噸蔬菜速凍加工廠;依托國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2000噸蘿卜干加工車間,開展特色農產品加工轉化,年加工各類蔬菜20萬噸以上,切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生產效益。
扶持現有6家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改造升級馬鈴薯淀粉生產線廢水資源化循環利用設施,建成的國家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推廣馬鈴薯脫毒種薯“農戶自繁自用,企業繁育供種”模式,構建馬鈴薯種薯繁育、種植、加工一體化現代化產業體系。
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線下線上并舉,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蔬菜、馬鈴薯訂單種植基地,構建冷鏈物流,暢通銷售渠道,強化農產品產銷銜接。
促進鄉村聯動發展
結合特色小鎮和美麗村莊建設,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農戶聯合建設原料基地、加工車間等,實現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
按照“一村一品”,支持引導有條件的村建設經濟實體專業村,促進鎮村聯動發展,讓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改變原料在鄉村、加工在城市,勞力在鄉村、產業在城市的狀況。
通過實施林草產業示范帶動工程,鞏固提升農業龍頭企業14家,規范培育產業扶貧示范村1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5個,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450名,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行“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模式,帶動農戶發展特色產業,引領貧困人口持續穩定脫貧。
圍繞四大特色優勢產業,進一步加強鄉村聯動,支持企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建設相對集中、穩定的特色優勢良種規模生產基地,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從而幫助農戶就地就近增收。
計劃建立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體系、馬鈴薯原種繁育基地、一級種繁育基地,打造薯玉間作示范基地5萬畝,建設馬鈴薯標準化種植基地20個。打造青貯玉米良種推廣示范基地、優質高產苜蓿示范基地共16個,新培育養殖示范村20個。
重點打造以硝河、馬蓮、將臺為核心的萬畝蔬菜產業優勢區,建設露地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設施瓜菜標準化種植基地、蔬菜新品種新技術集成示范園等17個,新建蔬菜種植拱棚300畝,建設500畝以上標準化種植雜糧(油料)示范基地15個。
“通過發揮基地示范引領、技術支撐輻射帶動作用,帶動農戶發展特色產業,新增務工就業,推動產業向規模化、科技化、集約化、高效化方向發展。”
扶持寧夏伊香、西吉勇興2家企業,加工餅干、麻花等主食產品。鞏固提升8家雜糧加工企業,發展雜糧精深加工,提升加工工藝,擴大加工規模,生產精品小米、雜糧面、胡麻油、蕎皮枕頭、苦蕎茶等保健食品,進一步增加農產品附加值。
同時,立足縣域整體,以農產品產業鏈延長為主,在鄉村建設原料基地,改善倉儲、運輸等基礎設施條件,促進加工企業鄉村對口承接,進而打破鄉鎮界限,實現跨越鄉鎮聯合,形成專而聯、各司其職的鄉鎮經濟發展聚集體。
推動產業提質增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
西吉縣將持續加大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投入,圍繞產業富民核心,實施農業產業、農產品質量提升工程,推進富民增收進程,鞏固和擴大產業扶貧成果。
改革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深入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示范展示推廣農作物新品種、種養新技術,使全縣主要農作物、畜禽良種化率分別達到95%以上,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0%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農機化耕種收綜合作業水平達到61%以上。
同步開展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技術、致富帶頭人等培訓,強化農業農村發展科技支撐。采取干部蹲點、結對幫扶、科技示范等多種形式,對種養大戶、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家庭農場主等職業農民主體進行培訓,引導有志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技推廣人員、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和退役軍人等加入職業農民隊伍。
堅持走“質量興農、品牌興農”的原則,做優、做精、做靚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深度開發“西吉馬鈴薯”區域公用品牌,完成申請綠色食品認證16個,申報“西吉芹菜”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建設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30萬畝,打造一批新的特色農產品品牌。
健全監管體系、監測體系、追溯體系,實施標準化生產,使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率達到75%,農產品質量檢測整體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按照穩糧強畜優菜的發展思路,調整優化區域布局、產品結構和經營方式,重點培育壯大馬鈴薯、草畜、蔬菜、雜糧四大特色優勢產業。
延長產業發展鏈條,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建年產量5萬噸飼料加工廠,年屠宰加工10萬頭肉牛的屠宰加工廠、速凍脫水蔬菜加工廠,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同時,促進產銷對接,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引導大型加工流通、采購銷售、投融資企業與鄉村產業對接,開展招商引資,促進產品銷售,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鄉村合作創建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農戶進入大市場。
創造利用資源,借助“互聯網+”平臺,深入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發揮電商平臺大數據優勢,把需求更加直接、快速、準確地反饋到生產端,促進產業精準定位,產品銷售對路,不斷提高農業支柱產業、特色農產品在全國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