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是為“清明”。
今天是清明節,春分后第十五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此時節,大地回暖,草木萌動,生機勃勃,寒意逐漸消散,天氣清澈明朗,欣欣向榮,世間萬物辭別歲舊,迎來新朝。清明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既是自然節氣,又是傳統節日,涵蓋著中國自古對祖先的緬懷之情和對春天的敬畏之意,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寒食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所以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吃冷食的習俗,在清明節這天,北方主要吃一些時令的東西,這個時令,一些喜冷的早春植物探出了頭,生長出來,成為了豐富餐桌的美味菜肴,一家老小提著籃子,小孩在山野中奔跑穿梭,嬉戲打鬧,大人們則挖著野菜。而在南方,這天大多要吃青團和烏糯米飯,青團作為碧綠的江南點心,顏色綠的可人,樣子精致小巧,看起來就讓人特別的有食欲。
飲茶
清明前后是采摘春茶的日子,也是飲茶的大好日子,抓一把春茶,放入茶杯中,滋味清芬,余味悠長,靜心的品味早春清新的春茶,茶葉飄出的淡淡香氣,將清明時節的清新淡雅,萬物潔明突出的恰到好處,品味著春茶,感受著清明的節氣,思考著人生百味,也是一種享受了。
踏青
清明又稱踏青節,四月草長鶯飛,柳綠花紅,正適合踏青。結伴三五成群,郊外游春,賞著桃花,圍坐在嫩柳下乘涼,看遠山迷蒙不清,感受春意盎然,親近自然,擁抱自然,感受大自然給予的饋贈,當然,在踏青的時候,野餐也是清明必不可少的,準備好豐盛的菜肴,與友人圍坐在一起,感受著清明時節萬物的明凈,品嘗著美味的菜肴,也是人聲一大樂事。踏青郊游令人身心愉悅,也是人與自然的融合,所謂“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就在清明時節得到了生動體現。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點地方有插柳習俗。到了清明時節,柳色更青,柳枝更長,到處是“陽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辛棄疾有詞句云:“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的輕撫下搖曳多姿,給人以生命力旺盛,欣欣向榮的感覺。在古代,柳樹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詩詞佳句將柳樹作為意向的更是數不勝數,插柳的習俗,將柳樹寄托在情感之中便是是情理中之事了。
祭祀
清明時節最不能少的,就是祭祀,人與人之間連接著深厚的情感,形成了一種羈絆,而祭祀就是將這份情感持續連接的方式,面對先人的墓碑,將子孫們深深地思念和誠心的敬意通過祭祀的方式表達出來,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祭祀已逝去的人,是為了提醒活著的人不能忘記這份情感,也提醒活著的人,要更加珍惜身邊的人。
清明,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民族文化,抒發人們祭祖追思的道德情懷。既有祭祖追思的哀悼,又有著清新明麗的春景,真是一個浪漫,明凈,特別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