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養了3000只雞苗,等到9月出欄,純收入能有6萬多元。”白崖鄉鷂子川村脫貧光榮戶馬玉山信心滿滿地說。憑借著自己的辛勤勞作,馬玉山改變了一家人拮據的生活,贏得了鄰里鄉親的稱贊。
走進馬玉山的養殖雞舍,3000只青椒麻雞苗聽著舒緩的音樂,安靜地臥在雞舍里。馬玉山提著一桶飼料熟練地給雞群喂食,小雞苗迅速圍攏過來,爭著搶食吃。
這茬雞苗是5月初從廣東拉運過來的,目前在圈舍里集中喂養,40多天后就可以出圈進行散養,再散養3個多月的時間,待每只雞體重達到7斤,就可以出欄銷售。
2019年,馬玉山通過一年三茬的養殖,凈收入10萬多元。嘗到了養殖的甜頭,馬玉山準備今年擴大養殖規模,建立滾動出欄機制,保持年出欄9000余只。
今年48歲的馬玉山,在養雞之前沒有固定經濟來源,收入主要靠務農,一有空閑時間也會去縣城周邊打零工。但是由于妻子常年患有腰間盤突出,干不了體力活;加之三個孩子都還在上學,一家人的生活過得捉襟見肘。直到2014年,他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戶,扶貧干部根據馬玉山的個人發展意愿,為他“量身”制定了脫貧計劃。
養雞周期短、見效快,而且青椒麻雞肉質好、銷路廣。2019年,在村干部的幫扶下,馬玉山貸款5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從廣東拉運進3000只雞苗試養了起來。
由于剛開始養殖技術欠缺,經常會出現雞苗不明死亡的現象。馬玉山一有時間就會向技術人員請教、上網看視頻自學養殖技術。就這樣,從陌生到熟悉、從熟練到精通,馬玉山的養殖技術有了提高,養雞場的生產也逐漸步入正軌。
在鷂子川村,村民稱贊的不僅僅是馬玉山的脫貧故事,更是他家的教育。正如馬玉山所說,教育才是他心目中脫貧致富的根本。他的大女兒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大兒子在南昌大學讀書,小兒子成績也很好,三個孩子乖巧懂事、品學兼優,成為兩口子引以為豪的事情。
如今,馬玉山家通過政府扶持、自己努力,鼓了錢袋子,有了好面子,挺直了腰桿子,2019年也順利脫貧出列。馬玉山說,他的長遠目標就是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一家人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記者:馬偉 劉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