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子灣村位于吉強鎮西南部,距縣城13公里,下轄5個村民小組358戶1430人,依托村土地優勢,通過轉變土地經營模式、調整產業結構、創新發展等方式,實現了經營主體盈利、村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壯大“三贏”的新局面。
如何脫貧?怎樣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村集體經濟如何發展?曾經是困擾套子灣村的重大難題。村“兩委”堅持從實際出發,一線謀劃發展、一線檢視問題、一線推動落實,通過招商引資、黨員引領、調整產業結構等方式,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6年,在各級部門的大力幫助下,套子灣村爭取到政府扶持資金216.9萬元,流轉土地119畝,建成3座7000平米養殖大棚和21座12600平米日光溫室,并利用現有資源,以招商引資方式引進寧夏喆強農林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前來落地投資。
村支書張選彪:
我們套子灣村有21座日光溫棚,主要就是一年四季招收我們村的老百姓打工增加收入,再一個就是年底給百姓分紅。這個廠子原來是驢廠,公司由養驢轉型為現在養牛,給老百姓每年分紅,帶動88戶建檔立卡戶,第一年每戶分紅500元,第二年每戶分紅650,今年每戶分紅800元。
在吉強鎮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精心指導下,套子灣村確定了“村黨支部+企業+農戶”發展新模式,即村黨支部積極爭取政府產業提升資金225.6萬元,購買240頭基礎母驢,以“托管寄養”的方式全權交由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并與企業簽訂三年投資協議,第一年上繳村集體經濟4.4萬元,第二年上繳5.72萬元,第三年上繳7.04萬元,這三年的收益全部作為本村88戶建檔立卡戶產業補貼兌付給農戶。投資初見成效,2017年企業又投入資金640多萬元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并與農戶簽訂用工協議和土地流轉協議。
2017年,經過寧夏農科院調研,套子灣村被確定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示范村,又一次爭取到中央和自治區壯大村集體項目資金200萬元,其中10萬元作為公益事業風險備用金,190萬元投入到農業企業—寧夏喆強農林牧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發展種植業流動資金,根據村集體與企業簽訂的分紅協議,村集體每年獲得9.5萬元分紅,三年累計達28.5萬元,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為當地建檔立卡戶提供了就業機會。
村民尹克勇:
黨的政策現在確實好,這個廠子建在我們家門口,打工方便,家里的活也能干上,廠子下班,我們就回去在家里干點農活,一年能掙3萬多元。
2019年,在幫扶單位和閩寧項目扶貧資金的大力支持下,村黨支部利用當地現有資源,合作建成了有機循環農業扶貧車間600㎡,硬化場地1400㎡,引進有經驗的加工企業入駐經營,村集體每年獲得資產性收益5萬元。
村民張偉奎:
我們套子灣建了一個扶貧車間,我們有時間了就在車間打個工,一天100元。現在辦什么事情村上都就辦理了,也不用跑街上去,很方便。買東西,像食品、油、糧,村部里都能買到。
正如村民張偉奎所說:“除了收入得到保障,更讓老百姓看重的是家門口就能掙錢,既可以照看家中老人孩子,還能兼顧自家農活,家里廠里兩不誤”,“家門口”服務站更是讓老百姓實現了“辦事不出村”,極大方便了村民們日常生產生活。
隨著企業帶動效果日益明顯,村民思想逐漸轉變,套子灣村黨支部有了更遠大的目標。2019年,該村又爭取國家扶貧發電站建設項目,流轉土地50.4畝建成光伏發電站,發電并網后村集體可長期獲得電價返還收益性收入20萬元。村黨支部將收益的70%用于鼓勵幫扶80戶建檔立卡戶發展產業,6戶雙兜底戶每年每戶享受產業兜底2000元;解決公益性崗位5人,每人每年獲得工資性收入9852元。3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另有15戶農戶獲得1.008萬元財產性收入。
村干部李強:
2019年我村申請了國家扶貧發電站,并網后,年收入達到了18萬,主要用于村民的分紅,80%用于建檔立卡戶和非建檔立卡戶收益分紅,20%用于小型公益事業,比如說有殘疾和考上大學生的特困戶。
“村黨支部+企業+農戶”的扶貧模式成效顯著,為全面步入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今走進套子灣村,再也感覺不到貧窮、落后。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套子灣村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