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偏城鄉上馬村緊緊圍繞“黨建+產業+勞務+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村黨支部一線謀劃發展、一線檢視問題、一線推動落實,帶動農戶增強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民風村貌明顯改觀,村集體經濟日益發展壯大,村民獲得感和幸福感明顯提升。
上馬村位于偏城鄉西北部,耕地面積8789畝,轄4個村民小組434戶1802人,建檔立卡戶209戶918人,貧困發生率已由2014年的40.34%下降至2020年0.68%,2018年被評為全縣環境整治先進村,2019年村黨支部被評為4星級黨組織。
村民要致富,離不開產業的發展,一個地方要發展,必須有一個好的產業。在幫扶單位固原市生態環境局的幫扶下,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共同圍繞扶貧工作,通過走訪調研,確定了“黨建引領、基礎先行、產業帶動、集體助推、鄉村治理”的發展思路。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形成了“種草養畜+勞務”主導產業。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從2018年1683畝增長到到2020年7000多畝。全村牛存欄量1120頭,羊存欄量1502只。
上馬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潛能,多途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先后成立西吉縣偏城鄉上馬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西吉縣偏城鄉上馬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整合自治區財政10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縣財政5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幫扶單位73萬元部門幫扶資金共計178萬元,購買收割機、旋耕機等農機具11臺。
上馬村黨支部書記 馬西文:
我們上馬村農機中心成立以來,總共解決了十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在解決就業的同時,我們要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因為我們農機中心重點是以服務我們村的村民為主,但是為了讓村集體經濟收入更加可觀,我們要延伸到銀川市,一直到吳忠、同心,再到固原,因為時間差,別的地方的青貯玉米成熟的比咱們這個地方早,經過這樣的輻射帶動,村集體經濟就能更可觀一些,然后回來到我們村以后就是以服務本村的老百姓為主。
村集體機械用于服務全村村民,村兩委將村集體機械以低于市場25%的價格為村民提供青貯玉米種植、收割、加工、配送一體化服務,鼓勵帶動本村及周邊農戶大量種植青貯玉米,有效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降低農戶種植成本。通過項目實施,增加青貯玉米種植4000多畝,村集體經濟每年收益達到5萬元以上。
村民 馬志海:
自從我們村上有了農機服務中心,(青貯收割機)在價格上每畝收220元,各方面服務也都很齊全,如果在外面叫一個車,光車就收費220元,不包括人員和其他花銷,對我來說方便、太好了,假如說我租村里的農機我一個人就能把草腌了,如果叫別人的車我就得五六個人干這些活。
為更大發揮農機效益,壯大村集體收益,村兩委將農機中心閑置機械進行了出租。工程承包商張德江看準商機,上馬村施工項目小,出動大型設備不劃算,于是租用上馬村小型裝載機進行施工作業,在工程施工中不僅降低工程成本,而且租用村集體機械,讓上馬村增加了村集體收益。
工程隊領班,張德江:
我們來到上馬村隨便干了點工程,工程也不大,我們自己也有裝載機,但是想到開來也不劃算,工程太小了,粗略的算了一下賬,因為村里就有小裝載機,人家也租,價格也便宜,我們加油的話一天260元錢,我們算下來也合算的很。
為拓寬本地土特產品的銷售渠道,上馬村投入40萬元建設扶貧車間一座,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寧夏眾旺達健康食品有限公司進行淀粉、野生菜加工生產,年產值230多萬元,吸納帶動20戶建檔立卡戶貧困戶穩定就業,每年給村集體分紅2萬元。
駐村第一書記 郭榮軍:
為了解決建檔立卡戶就業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我上馬村依托自身優勢,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寧夏眾旺達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吸引二十余戶貧困戶在此務工,主要生產加工野菜及土特產,扶貧車間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分紅兩萬元,有效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瓶頸問題。
馬瑞梅是上馬村建檔立卡戶,家里有6口人。今年5月份村兩委安排她到來到扶貧車間上班,每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里面也種植了20畝青貯,養殖了40只羊,收入明顯增加,家庭情況顯著改觀。
員工 馬瑞梅:
我們在這廠子里干活,早上八點上班,下午六點下班,中午十二點吃飯,下午兩點上班,一月工資是兩千二到兩千三百元,一天干活我們中午還能照顧家里,還能給家里做飯,晚上也能回去早一點給娃娃做飯、收拾家里。
上馬村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針對脫貧致富產業不突出、村民科學種養技術欠缺、村集體經濟“空白”等實際情況,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基礎上,采取多種經營方式不斷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不僅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力量,還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