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堡村是偏城鄉的西大門和“門面村”,蜿蜒的309國道穿村而過,先后被評為自治區級文明村和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村等多項榮譽稱號,近年來,下堡村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主抓手來抓,村集體經濟實現了“質”的轉變。
2018年,下堡村抓住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的好機遇,創辦了村集體綜合交易中心,對加工企業和場所進行集中規范管理,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轉變,進一步鞏固了精準扶貧成效,解決了村容村貌整治的難題,達到了“三贏”的目的。
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霞:2019年3月我來到下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來的(時候)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就5萬多元錢,也剛達到標準,通過一年來閩寧示范村項目建設的投入,還有村干部的努力,還有全村群眾的配合,村集體經濟現在已經達到7萬元以上。
村集體經濟有了,可是如何實現村集體經濟從0到1,從1到2的持續轉變又成了下堡村面臨的新問題。為實現小康路上“一戶不能落,一個人不能掉隊”的莊嚴承諾,2018年10月,下堡村村“兩委”努力在加強扶貧協作、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下做功夫,主動與上級及有關部門對接溝通,爭取閩寧扶貧項目資金幫助發展村集體經濟,村“兩委”與寧夏澤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利用150萬元閩寧扶貧資金建成艾草加工扶貧車間,村集體每年通過廠房租賃、合作社入股分紅共計收入6萬多元。車間主要生產加工沐浴包、艾餅和艾灸貼等,以艾草為主原料,加入老姜、玫瑰、萬壽菊、等多種中藥材,加工成各種養生保健品,通過拼多多、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
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霞:去年(以來)艾草扶貧車間通過吸收本村的這些貧困戶,在里面務工增收,在家門口務工增收,然后在帶動其他村民務工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今年通過70萬元閩寧項目資金我們又建立了艾草育苗基地,艾草育苗基地又套種了大果榛子,艾草還有扶貧車間里面用的材料藏紅花、萬壽菊,然后今年預計村集體經濟能夠收入17萬多元,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的規模的擴大。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下堡村扶貧車間吸收了本村30名婦女在車間務工,其中20名婦女為建檔立卡貧困戶,讓她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成為村上名副其實的 “上班族”,真正讓貧困群眾實現了務工務農不誤脫貧增收。
馬統梅:村上建設了一個扶貧車間,里面還能打工,女娃娃能打上工,一月大概能掙1800多元錢,回家平常給娃娃做個飯,能照顧娃娃,能喂上牛,再加上種幾畝青貯玉米,這個政策挺好的。
馬庭艷:現在這個扶貧車間建修起來了,我就覺得在外面不干活,就準備在附近(離家近)的地方干活比較方便,能照顧上家里,能種上地。
2019年10月,下堡村利用交通便利、閑置荒地塘壩等自然優勢,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及時召開村民代表大會,申請閩寧扶貧項目資金70萬元,流轉土地200畝,大力實施“四個一”工程,種植大果榛子,套種艾草、萬壽菊、藏紅花等扶貧車間使用的原材料,為扶貧車間的持續運行提供保障,同時吸收本村建檔立卡戶家庭剩余勞動力30余人長期務工增收。目前,基地套種的200畝大果榛子樹全部成活,艾草及扶貧車間原材料藏紅花、萬壽菊等中藥材的種植全面鋪開。
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霞: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基地也一直沒有停產,吸收我們村上50名建檔立卡戶家庭的主要勞力在里面務工,一個方面就是不誤農時,二是為我們村民提供了一個在家門口增收的機遇。隨著艾草育苗基地規模(擴大),苗木成熟的程度(增加),今年預計能給村集體增加10萬元的收入,按照固原市“四個一”的產業要求,真正實現“種出風景,種出產業,種出財富”,這樣一個產業體系。
下堡村還發展了農村電商,為老百姓提供“家門口”便民服務,通過“線上線下”方便群眾購物,變節支為增收。在村級活動場所設置“家門口”便民服務,老百姓能在家門口辦理低保審批、養老認證等39項業務,實行開放式辦公,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深受群眾歡迎,極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