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以來,我一直希望帶著繡娘的聲音上兩會。”談及她與深山繡娘們的故事,全國人大代表、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目光灼灼。
二十多年前,在服裝行業深耕近十年的夏華初入黔西南大山,被苗族、布依族刺繡那歲月積淀的美所震撼。然而,令她揪心的是,那里的繡娘大多因生計所迫放下繡針,千年技藝瀕臨失傳。“這些手工藝是中華文化的根,不能讓它們消失在深山。”懷揣這樣的初心,夏華帶領團隊走訪了近150個偏遠村落,尋覓到上萬名懷揣著刺繡夢想的繡娘,在貴州、云南等地建立1600余家“繡夢工坊”,并搭建“深山集市”平臺,讓繡娘們的作品“直通”市場。
夏華(左一)在貴州省黔西南州調研走訪當地民間手工藝者。(受訪者供圖)
“兩會之前,我都會到村子里問問繡娘們有什么想法和心愿,我直接帶到兩會上。”夏華說,繡娘們講述的盡是喜悅與自豪,她們用自己的雙手制作出精美的產品,過去她們“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如今其中不少人已成為了當地手工藝產業的帶動者。
年近八旬的潘玉珍老人,自幼練就一手精湛的針法技藝,精美的繡品卻因交通閉塞而蒙塵深山,“深山集市”將她的作品推向大山之外,如今她通過苗繡年入百萬,還培養出數百名年輕繡娘。被稱為“獨臂繡娘”的梁忠美,單手繡出的蝴蝶栩栩如生,“每一針都是對生活的熱愛”,作品遠銷海外,成為國際買家的收藏品。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的職責不僅僅是調研、提出建議,更要去付諸實踐,讓中華民族的美學文化、傳統手工藝,用現代的方式重新綻放。”夏華向記者介紹,在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平遠古鎮,她帶領團隊打造了數字化產業基地,建立了集文旅融合產業示范中心、數字化研發展示中心、手工藝設計研發中心為一體的文旅融合示范模型,上萬名深山繡娘通過數字化網絡平臺接收到來自全球的訂單。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巖古鎮,她們打造國潮街區、體驗工坊,開發新的消費場景,游客在那里不僅可以看山看水看美景,還能跟繡娘們一起制作紀念品,存放一份時光。在北京長辛店,一條國潮時尚街區正在成形,傳統技藝撞上都市時尚,民族特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又多了新的舞臺。
通過走訪調研,夏華深深感受到,今天的繡娘們已經不僅僅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民族產品的創造者,“她們已經成為‘指尖產業’的帶頭人、高質量發展的一支生力軍。”夏華表示,今年她的建議將進一步關注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希望更多上下游的企業、相關機構攜手合作,推動中華民族的美學文化、傳統手工藝不斷傳承、創新發展,這也是繡娘們共同的心聲。
“今年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帶著繡娘在產業發展上的信念和信心上兩會。”夏華語氣中透著熱忱與堅定。從她的履職故事里,我們看到,傳統手工藝不是“過去時”,而是鄉村振興的“進行時”,更是文化自信的“未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