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作為語言藝術,必須要自信于漢字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和音韻之美。敢于用漢語說話、交流,敢于突破障礙,讓外國人看字幕,去欣賞中國頂級的藝術產品。”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在接受“學習強國”記者采訪時說道。前有“悟空”,后有“哪吒”,中國藝術形象火爆“出圈”,在國際舞臺文明交流互鑒中增強了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文化出海,早已不是單程票,而是向世界播撒中華文化的種子。
漢字:刻在舞臺上的文化基因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也是話劇藝術刻在舞臺上的文化基因。話劇《蘇堤春曉》的舞臺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北宋畫卷,以蘇軾經典詩詞獨白和舞臺書法布景的形式,演繹了大文豪蘇東坡跌宕起伏、深情豪邁、正直通透的一生,被譽為“一次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全面突破”。
在田沁鑫看來,這部劇“通過蘇東坡的故事,讓千年宋韻在新時代‘流動’起來,‘傳承’下去,把以蘇東坡為代表的樂觀、智慧的文化精神,與宋韻文化相結合,通過可觀、可感的戲劇形式,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的可貴。”
每個漢字都是微型劇場,承載著中國人看待世界的獨特方式。中國話劇正以漢字為舟,載著五千年文明積淀的審美哲思,駛向世界藝術的汪洋。
從“翻譯”到“轉譯”:跨文化傳播的破壁實驗
在全球化時代,社會結構、價值觀、供應鏈都呈現多元化趨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翻譯”到“轉譯”正在成為當下文化傳播的重要轉折和突破。田沁鑫在提案《加強藝術交流,深化新時代文化外交》中提出——需要構建對外藝術交流長效協同機制,把藝術交流納入國家外交長期戰略規劃,打造全球藝術品牌矩陣。
2025年,中國國家話劇院將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傳播,以中國話劇打破語言壁壘:一方面經典話劇《四世同堂》、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簡版擬開展海外巡演;另一方面正在籌備China Theater(中國劇場)出海工作,力求讓中國話劇參與國際藝術節、戲劇節和國際演出季,傳遞中華文明之美。
這種雙向奔赴的文化生產,一方面堅持守正創新,守傳統文化之“正”,創時代表達之“新”;另一方面注重“藝術+科技”相結合,領跑世界,創造震撼世界的頂級藝術作品和文化產品,讓世界人民感受來自五千年文明的中華藝術魅力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先進水平。“中國作為詩歌大國,中國優美的語言轉譯到世界上去,中國話劇有責任去面向國際,讓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國語言的魅力。”田沁鑫說。
文化出海2.0:從“送出去”到“種下去”
文化出海,并不是單一維度的傳播,也不該是一時熱度,而是要真正在世界范圍內直抵人心,跟全球用戶形成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
田沁鑫在提案《加強藝術交流,深化新時代文化外交》中建議,要通過多樣藝術項目和組合、藝術數字化傳播渠道,建設形成政府、民間、個人多重組合的對外藝術交流網絡,實現對外藝術交流在機制創新、科技賦能、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系統性突破,讓中國藝術成為世界語言。
以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為例,中國國家話劇院以“工匠精神”為切口,通過常書鴻與當代數字研究員的跨時空對話。借助“CNT現場”品牌,用4K多機位拍攝技術,將話劇轉化為高清舞臺影像,通過海外流媒體平臺發行,突破劇場物理邊界。
中國戲劇的國際化,本質是以科技為翼、文化為根、青年為橋。從《受到召喚·敦煌》的千年回響到《直播開國大典》的歷史重塑,從AI技術賦能到“雙演融合”新業態,中國國家話劇院始終在尋找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最大公約數,以更高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對話。
在田沁鑫看來,讓中國藝術成為世界語言,便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傳播中華文明影響力、實現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文藝的力量。漢字不再只是交流工具,而是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情感坐標系——這或許正是中國藝術成為世界語言的最佳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