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西灘鄉張村堡村的馬淑芳是出了名的“好媳婦”。丈夫因病癱瘓在床,她始終不離不棄,十幾年如一日照顧丈夫和公婆,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這個家。村里人稱她是真正的“女強人”。
走進馬淑芳家,她正忙著收拾晾曬好的麥麩飼料,把一個個裝滿飼料的袋子搬到墻角堆放起來,丈夫馬發榮坐在輪椅上曬著太陽。
馬淑芳與丈夫馬發榮1996年結婚,有3個孩子。那時的馬發榮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平時在外務工,馬淑芳在家照看老人和孩子,一家人過著幸福的生活。
2006年,馬發榮在外地打工時突然渾身發熱,高燒不退,通過檢查,醫院診斷他患了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起初還能緩慢行走,現在只能依靠輪椅,每當病情發作時馬發榮就會變得情緒低落、脾氣暴躁。
馬淑芳:
那幾年娃娃小,家里也困難,(把丈夫的病)拖得嚴重了,走了好多的醫院,西安、北京、銀川,還是沒有啥結果,大夫說(得這種病的人)很少。
馬淑芳的婆婆告訴記者,兒子發病的時候誰都沒辦法,自己是既生氣又難過,可是兒媳婦從來都不嫌棄,她太不容易了……
婆婆:
兒媳婦在家里也沒睡過好覺,太辛苦了,做過的事情我非常的感動,她對我也好,把我們老人也照顧的很好。
那些年為了給丈夫治病,馬淑芳四處求醫,每次治病花銷都很大,家里的日子越過越艱難。2014年,馬淑芳一家被列入建檔立卡戶,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馬淑芳貸了5萬元扶貧貸款,購進了三頭基礎母牛開始發展養殖業。剛開始沒有養牛的經驗,馬淑芳就去請教村上的養殖大戶,同時積極參加鄉上和村上舉辦的各類養殖培訓班,時日一長再加上她的刻苦用心,馬淑芳慢慢積累了很多養殖業方面的知識。如今她家養了10頭牛、5只羊。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來。
馬淑芳:
現在雖然他得病了,我一天活干上,多吃上一點苦,我一天趕著把自己活做完。不能一直想著靠別人,不能拖累別人,別人幫是一年半年,或是幾個月時間,我還是要靠我自己的雙手,要靠我自己把一切都干得好好的。
為了讓一家人的生活盡快好起來,村委會研究決定,為馬淑芳家申請了低保,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并提供了各類救助資金。
操持家務、照顧丈夫,馬淑芳扛下了家里所有的活。公公婆婆看到兒媳婦實在辛苦,就主動幫忙照看家里。親戚鄰居看到馬淑芳的不容易,有的送來電視、柜子、沙發等,有的幫忙聯系醫院為丈夫看病,并鼓勵她積極面對困難。
馬淑芳:
現在的政策也好,我多吃點苦,我就能過上好日子,不管現在還是以后,我都要把掌柜的(丈夫)照顧的特別好,把我這個家維持好。
馬淑芳用堅韌的毅力贏得了大家的尊重,也為全村的婦女樹立了榜樣。勤儉持家、照顧丈夫、教育子女,一提起馬淑芳,村民們無不稱贊。
村支書 袁保貴:
馬發榮這個媳婦子,他們這樣的家庭,(丈夫)病也十四五年了,也有三個學生,兩個大學生,還有一個初中生,這個家里的一切養殖,種植,然后還有家里的家務,最重要的是還要伺候馬發榮輪椅上的生活起居這些,要不是這個媳婦子,這個家庭真的沒有今天這個樣子,咱們村上來說沒有這樣的媳婦子,村上的人也能看見她的所作所為,這媳婦子到村上來說也是最勤勞、樸素的。
如今的馬淑芳掌握了丈夫發病的規律,每當丈夫發病時她就一刻不離地陪伴在身邊,等病情緩解了她就耐心的開導,給丈夫講講村里發生的事情和孩子們的學習情況,談一些高興的話題讓丈夫開心,馬淑芳說:“我是他媳婦,照顧他是應該的”。
馬淑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道理:直面生活、勇往直前,辦法總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