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國無廉則不安,家無廉則不寧。”陳毅常說:干部親屬好友的言行,在群眾中有很強的說服力。“我要為眾人,營私以為羞。”廉潔是干部的基本素質,只有工作上廉潔奉公,政治上才能無私無畏。廉潔的家風有助于共產黨人有效抵御各種誘惑,為廉潔從政打下基礎。可以說,很多腐敗的根源“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進一步說明了廉潔齊家的緊迫性。學習效法老一輩革命家廉潔齊家精神,對于當今共產黨人廉潔齊家具有重要意義。
鄧小平生活一向儉樸,表現在飲食上就是有什么吃什么,從不挑食。如果時間允許,他喜歡和家人在一起用餐。夾飯菜時,哪怕是一根豆芽或一個米粒掉在飯桌上,他都要用筷子夾起來很自然地放進嘴里。餐巾紙也是鄧小平晚年才享用的,但他堅持讓家人把一張紙裁成四塊,每次只用一小塊,一天只用兩張。鄧小平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教育孩子們決不能有一絲一毫浪費。
陳云長期分管新中國的財經工作,但他卻時刻注意廉潔修身,公私分明。1959年6月至1960年6月,陳云因心臟病在妻子于若木的陪同下到外地休養。按理說,陳云是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妻子陪同照顧理應視為公務。然而,陳云卻對于若木說:“你在陪我期間的工資不能拿。”于是,于若木回北京上班后,把攢了一年的2000多元工資全部退了回去。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應對我國經濟出現的困難局面,在商品流通領域實行了幾種“高價商品”以回籠貨幣。這年夏天,于若木到商店購置了一床高價毛巾被,結果第二天報紙就登出消息,說國家經濟已經恢復到一定水平,可以取消高價產品了。即日起,所有商品都降為平價。看到這個消息,于若木有點報怨陳云為什么不早點兒告訴她,害她花冤枉錢。陳云卻說:“我是主管經濟的,這是國家的經濟機密,我怎么可以在自己家里隨便講?”
彭德懷的侄女彭鋼上學后一直享受供給制待遇。1954年,國家和軍隊干部開始實行薪金制,干部子女上學改由家庭負擔。由于她是烈士的女兒,學校按規定繼續供給,并為此寫了信讓她帶回家。彭鋼十分高興,一回家就把信交給彭德懷說:“伯伯,今后還是國家供我上學。”彭德懷卻說:“不,你上學我應該管。”說著,拿起筆就在信頭寫道:“不要國家供給,由我負擔。”隨即,彭德懷叫侄女把簽署了他的意見的信交給學校。從此,他用自己的薪金一直供侄女到上大學。
王樹聲對子女的嚴格要求,有時近乎無情,甚至連身邊的工作人員也為此而“鳴不平”。1972年年底,王樹聲兒子王魯光準備結婚時,看到家里除了一個舊衣柜,什么家具也沒有,買是不可能的,為了不至于太寒酸,便從室外葡萄架下搬來一個石頭茶幾,上面再鋪上一塊布。由于沒有椅子,更沒有沙發,孤單單的一個茶幾顯得很難看。王樹聲的警衛員和司機看不過去,便自作主張,把王樹聲在軍事科學院宿舍里臨時休息的一套沙發搬到車上,準備借給王魯光結婚時用,婚后再送回。當王樹聲看到車后裝的沙發,問清緣由后,大發脾氣說:“沙發是公家的,我兒子結婚為什么要用公家的東西,馬上給我卸下來!”他還說,“結婚要那些玩意兒干什么?往日,同志們結婚,連個‘窩’都沒有。如今,你們有房、有床、有被,就很不錯了!再說,結婚是自個兒的事,怎么能隨便動用公家的東西呢?”
老一輩革命家勤儉律己對子女起著耳濡目染的示范作用。任弼時兒子任遠遠回憶說:“在生活上,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爸爸也要求很嚴。他經常囑咐我們,一定要節約水電,電燈要人走燈關;自來水用時不要開得太大,用完要關緊;不要在墻上隨便釘釘子掛衣服;窗子開了,一定要鉤好,不然風一吹就要打破玻璃……爸爸給我們講大道理的時候并不多,他事事處處用自己的行動在教育著我們,使我們知道應該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對民族對人民有用的人。”
今天,我們傳承紅色家風,就是要從老一輩革命家的身上汲取精神養分,廉潔齊家,堅守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堅定理想信念,筑牢宗旨意識,錘煉黨性自覺,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