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5月,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征勝利回師陜北后,14日,中共中央在陜北延川縣太相寺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總結東征,部署西征。會議根據全國政治形勢、敵我態勢及陜甘根據地面臨的情況,決定繼續貫徹“以發展求鞏固”的戰略方針,組織西方野戰軍向國民黨兵力薄弱的陜甘寧邊界地區進攻,進行西征戰役。其主要任務是打擊堅持反共的馬鴻逵、馬鴻賓部勢力,創建新的根據地,發展壯大紅軍力量;打通與紅二、四方面軍的聯系,早日實現三大主力會師;爭取團結東北軍、西北軍及一切抗日武裝,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促進全國抗戰新局面的早日形成。
5月18日,黨中央發布了西征命令及西征戰役計劃,以紅方面軍主力組成西方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紅二十八軍、紅八十一師及騎兵團共1.3萬余人,分左、中、右三路向陜甘寧邊界地區進軍。5月19日至23日,各路紅軍相繼從延長、延川地區出發,分別向預定作戰地域推進。紅一軍團為左路軍,紅十五軍團為右路軍,紅二十八軍與第八十一師等部組成中路軍。
6月初,左路軍紅一軍團在代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的率領下挺進隴東,攻克曲子鎮,取得阜城大捷,占領環縣、洪德城等地后,即進入寧夏境內。6月9日,紅一軍團二師先頭部隊二團進占豫旺堡6月中旬,紅一軍團全部抵達豫旺堡、七營川一帶,控制了敵馬鴻賓部三十五師北上的道路,迫使該敵退回固原地區。
右路軍紅十五軍團在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的率領下挺進三邊(定邊、安邊、靖邊)地區,彭德懷和紅軍總部隨右路軍行動。6月17日,七十八師攻克定邊;21日,七十八師一舉攻克鹽池縣城,全殲馬鴻逵1個騎兵營及1個民團,俘敵官兵和偽縣長以下500余人,繳獲戰馬400余匹、50瓦電臺1部,還有大量的軍用物資。6月27日,紅十五軍團七十五師攻占下馬關。6月12日,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和回民獨立師向同心城、王家團莊進軍,21日占領王家團莊南北堡子,22日攻占同心,切斷了中寧至固原的交通大道。隨后,彭德懷司令員率西方野戰軍總部進駐豫旺堡。28日,七十五師與七十三師合并包圍韋州城。馬鴻逵派兵救援韋州,紅軍撤圍,退至紅城水一帶。7月6日,馬鴻逵部從韋州城出發襲擊紅城水,被紅軍擊潰,敵傷亡300余人,紅軍繳獲甚多。次日,敵撤回金積一帶。
西征戰役歷時2個月,對堅持反共的寧夏馬鴻逵、馬鴻賓部予以沉重打擊,俘敵2000人,繳獲各種槍200余支(挺)戰馬500余匹,解放了鹽池、固原、同心、海原等廣大地區,解放城鎮10余座,開辟了縱橫各200公里的新根據地,將陜甘蘇區擴大為陜甘寧革命根據地。
7月底,西征戰役勝利結束,西方野戰軍主力在豫旺地區集結休整。8月初,黨中央指示西方野戰軍以鞏固求發展,大力鞏固西線勝利,努力發展東線游擊戰,擴大紅軍,加緊軍事訓練,團結爭取東北軍和其他國民黨軍隊,準備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9月,根據中央有關指示精神,西征紅軍向西、向南挺進,有目的地向西蘭公路延伸,以策應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并預防敵以西蘭公路為界,隔斷西征紅軍與紅二、四方面軍的會合,為大會師創造條件。
在中共陜甘寧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西征紅軍在寧夏新解放的廣大地區廣泛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民主革命斗爭,建立紅色革命政權和地方武裝。
西征紅軍開展了建黨建政工作。西征紅軍在寧夏先后建立了靜寧縣委和固原縣工委,同時建立了鹽池、豫旺、固北、靜寧縣蘇維埃政府。這些地方還建立了區委和區、鄉兩級蘇維埃政權,成立了商會、工會、團委、婦聯、統戰等黨群組織和赤衛隊、游擊隊等地方武裝。根據地的擴大、地方政權的建立,擴大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西征紅軍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西征的主要任務之一。西征紅軍為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會師打通了道路,實現了黨中央關于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戰略目的
西征紅軍開展了對國民黨軍隊的統戰工作。彭德懷親自給何柱國、王以哲等東北軍將領寫信,闡述黨關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副主任鄧小平親臨一線進行指導。紅軍戰士們還深入到東北軍的陣地中進行宣傳。紅軍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漸消除了兩軍之間的敵對情緒,許多東北軍官兵逐步接受了共產黨的主張。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聯合抗日的主張,并積極推動西北大聯合局面的形成。馬鴻逵、馬鴻賓部隊的部分官兵逐漸接受了“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改變了對紅軍的敵對狀態,對西安事變的發生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西征紅軍認真執行了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西征紅軍模范地執行黨的各項民族政策及有關規定,堅持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回族風俗習慣。1936年10月22日,經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批準,我國第一個縣級回族自治政權——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誕生。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的民族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解決民族問題的一次光輝實踐。
紅軍西征為世界了解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打開了一扇窗戶。埃德加·斯諾是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他于1936年6月至10月,在紅軍西征期間,來到寧夏境內的紅軍
西征前線—豫旺地區進行采訪。斯諾是在紅色區域采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他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西行漫記》一書中,四分之一的內容是在寧夏完成的。斯諾在書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講述紅軍在寧夏境內的活動,記錄了回漢群眾與紅軍戰士的魚水之情,用大量事實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經濟、軍事,尤其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