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中央首次召開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成為黨的群團工作的重要里程碑。5年來,中國科協深入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戰略部署,扎實推進科協系統全面深化改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共同譜寫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篇章。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群團組織和群團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央黨的群團工作會議召開5周年之際,“科協改革進行時”推出“落實群團會議精神”特別欄目,重溫總書記要求,生動展現近年來包括全國學會和地方科協在內的科協系統改革創新實踐,強化新時代科技群團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
亮點導讀 寧夏回族自治區、市、縣三級科協上下聯動、共同發力,整合各類科普資源,建立“產業+ 生態旅游+ 科普”模式,打造主題鮮明的特色科普小鎮,為科普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一、背景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寧夏黨委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脫貧富民戰略的部署,寧夏科協、固原市科協、西吉縣科協三級聯動,在西吉縣龍王壩村探索建設主題鮮明的科普小鎮,建立“產業+ 生態旅游+ 科普”模式,著力加大科普資源的有效供給、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著力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素質,著力推動移風易俗、提升農民精神風貌。 寧夏西吉縣龍王壩科普小鎮位于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該村是西吉縣 238 個貧困村之一,建檔立卡戶 191 戶 759 人。2013 年,西吉縣龍王壩村心雨林下經濟科技服務協會開始帶領村民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目前,已建成西吉縣龍王壩鄉村科技館、農耕文化科普長廊、科普主題酒店、現代農業科普示范園、科普文化廣場、民宿一條街等,輻射帶動周邊 6 個鄉鎮 30 個行政村1 萬多戶貧困戶投入綠色生態產業發展。西吉縣龍王壩村先后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最美鄉村旅游模范村、寧夏研學旅行基地等。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發揮農技協職責,精準助力脫貧富民戰略。 2016 年,西吉縣龍王壩村心雨林下經濟科技服務協會獲得中國科協、財政部“基層科普行動計劃”表彰獎勵后,采取“協會+ 基地+ 農戶+ 休閑農業”脫貧模式,帶領村民入股建成百畝梯田高山觀光溫室果蔬園、2000 畝油用牡丹套種萬壽菊基地、萬羽震湖生態雞養殖基地、山毛桃生態觀光園和 66 棟回鄉大學生休閑創意創業溫室大棚。特別是協會采取“農戶出地、政府補助、協會出資兜底的農村PPP 合作共贏的資產性收益扶貧模式”即農戶拿自己的 1 畝土地作價 3000 元入股,政府補貼協會建溫室的 2 萬元算作農戶投入股份,協會兜底 6.7 萬元共同完成大棚建設,最后按投入資金分紅,使農戶以前每畝 30 元/ 年租不出去的山坡地變成了租金 800 元/ 年的香餑餑地,為農民帶來了較大收益。同時,西吉縣龍王壩村心雨林下經濟科技服務協會利用農民田間培訓學校,通過市、縣科協協助,邀請農業專家開展技術培訓,每年培訓農民 3000 余人次,使農民及時掌握種植養殖新技術,為協會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該協會為了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早日脫貧,專門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使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有入股、租金收益,還有工資收益。據統計,經過 6 年的發展,龍王壩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 2013 年的 2800 元提高到 2019 年的10500 元。 協會開展農民科技培訓 二是加大科普資源投入,著力構建科普文化宣傳陣地。 2016 年,寧夏科協捐贈 700 萬元科普展品,在龍王壩村建成占地面積 4000 平方米的科技館并對外免費開放。西吉縣龍王壩鄉村科技館的建立,結束了寧夏西吉縣沒有科技館的歷史。龍王壩村著力營造科普宣傳氛圍,精心打造“八個一”科普宣傳平臺,即發揮一館(鄉村科技館)、一屏(電子屏)、一欄(科普宣傳欄)、一屋(科普書屋)、一游(科普研學游)、一室(農民田間培訓教室)、一棚(科普示范大棚)、一臺(鄉村大舞臺)作用,使龍王壩村處處可見科普標識牌、科普微景觀、科普e 站。積極推動科普信息化建設,建成龍王壩村微信公眾號、科普網站、科普e 站、“互聯網 + 新媒體矩陣”、美麗鄉村電視欄目“五位一體”的“互聯網 + 科普”傳播平臺,該平臺已經成為全國有名的鄉村自媒體村民交流互動科普宣傳平臺。2019 年,龍王壩鄉村科技館接待觀眾量達到 28 萬人次,鄉村科技館的建設及科普活動的開展為農村科普文化建設搭建了新的平臺,豐富了新農村文明實踐的內容。 西吉縣龍王壩鄉村科技館 三是賦予科普新動能,引領新業態融合發展。 西吉縣龍王壩村位于火石寨、震湖景區、將臺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等旅游線路的中段,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三級科協的指導和幫助下,西吉縣龍王壩村相繼建成了鄉村農耕科技展示館、鄉村科技人才創客館、鄉村主導產業馬鈴薯科技館,使科普小鎮的內容不斷得到擴充和完善。西吉縣龍王壩村利用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國家級林下經濟基地等資源優勢,以“觀賞美麗鄉村、品味紅色文化、感受梯田魅力、體驗科普樂趣”為主題,打造了集鄉村風貌、農耕文化、科普知識、有機產品為一體的一日游精品線路,讓龍王壩村在寧夏鄉村旅游中獨樹一幟。龍王壩村每年還開展“踏青”“賞花”“采摘”等主題活動,組織開展民間手工藝品制作展銷、文化藝術節、歌舞大賽等活動,借助休閑農業和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積極開發林下生態產品(林下生態雞、油牡丹),讓來的游客有聽頭、有看頭、有買頭、有玩頭。2019 年,區內外參加研學旅的青少年達到 1.2 萬人次。 青少年開展研學旅活動 三、經驗啟示 特色(科普)小鎮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富民戰略的重要平臺和有效載體,對于加速鄉村振興、促進全域旅游發展、提升公民科學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西吉縣龍王壩村探索的“產業+ 生態旅游+ 科普”模式起到重要啟示作用。 一是必須做好頂層設計,拓寬科普宣傳的渠道和方式。 近年來,寧夏科協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大局,著眼于讓科技惠及人民群眾,實施科普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計劃,在打造龍王壩村科普小鎮的基礎上推進“農業+ 科普+ 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同時拓寬打造了賀蘭縣稻漁空間、永寧縣立蘭葡萄酒莊、銀川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銀川花卉博覽園等科普基地,取得了明顯成效。通過把科普與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相融合,探索了科普工作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結合點、發力點。 二是必須樹立借勢思維,借助各方力量推進科普。 基于龍王壩聚集的產業優勢、創立的“宜居鄉村”等品牌、科協組織的“及時嵌入”、以“無中生有”的思維,才有了今天的“科普小鎮”,并將科普小鎮打造成科普與鄉村融合、創新與傳統融合、科技與產業融合的包容性空間載體,開辟了聚集科技要素發展特色產業、豐富鄉村旅游、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途徑。這表明,科協履行職責必須以開放的胸懷樹立借勢思維,善于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強化協同:統籌利用內外部資源,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科普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三是必須堅持久久為功,推動科普服務鄉村振興新進程。 西吉縣龍王壩科普小鎮的創立開創了科普服務鄉村振興計劃、科普賦能的新模式。今天,科普小鎮已成為拓展鄉村資源價值的孵化平臺,它的發展將進一步提升鄉村資源的市場價值。今后, 寧夏科協將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目標,結合寧夏“全域旅游”的獨特區位優勢,在深化“西吉龍王壩科普小鎮”等示范點的基礎上體現新時代科普理念,加強與宣傳、文化旅游等部門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