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防疫政策的優化調整,身邊的“小陽人”逐步增加。
盡管專家一再呼吁,超 95% 奧密克戎感染者以無癥狀或輕癥為主;
癥狀輕微甚至發熱一般不必去醫院,目前盲目“囤藥”以及扎堆“就醫”的情況仍然屢見不鮮。
背后依舊是是對“陽”的擔心和緊張,尤其是作為高危人群的老年人,更是像患了“恐陽綜合征”,開始寢食不安,如芒在背。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為什么老年人尤其容易“恐陽”?背后有哪些心理學原理?
作為子女,我們可以為老年人提供哪些心理支持?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01
為什么老年人尤其容易“恐陽”?
即使媒體不斷在強調奧密克戎與初代新冠病毒、德爾塔病毒等的毒性、致病力不能同日而語;
但是依舊有許多老年人難以轉變觀念,將奧密克戎視為“洪水猛獸”,內心過度焦慮。
這主要是因為老年人的認知容易被“刻板印象效應”所影響。
3 年前,疫情初期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所以,對病毒的認識短期內無法完全轉變。
雖然“刻板印象效應”在全人群中均有體現,但是老年人的確更難接受新的信息。
有研究者要求 700 多名不同年齡段的被試填寫問卷,并執行簡單的決策任務——
讓他們看到兩個帶有閃爍點的盒子,并指出哪個盒子包含更多的閃爍點。
重要的是,在參與者作出選擇后,研究者會再給他們查看更清晰版盒子的機會,然后再做最終決定。
結果發現:60 歲以上的參與者更有可能在實驗中拒絕有用的新信息,這導致他們在最終決定中的準確性較低。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這說明,當社會對新冠病毒的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時,老年人很容易受“刻板印象”影響。
拒絕新信息的輸入,從而“跟不上”變化的節奏,固執地把“奧密克戎”當做初代新冠一樣去恐懼,給自己的內心徒增了許多煩惱。
同時,老年人也容易被網絡上的虛假信息欺騙,過分夸大了“奧密克戎”陽性的危害,導致擔憂情緒。
老年人容易相信“假新聞”是由認知特征決定的。
有一系列研究表明, 60 歲及以上的人,缺乏判斷網絡新聞真實性所必需的數字媒體素養,無法像年輕人一樣能輕松地分辨社交網絡上的事實與謊言。
同時,從認知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衰老對認知和記憶有負面影響。
這個理論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記憶會變差,這讓老年人很難抵抗“虛幻的真實效應”。
也就是說,當他們不斷反復接觸某一類信息之后,就愿意相信這些信息是正確的。
在評估真相的時候,他們更愿意根據自己的熟悉程度來判斷,而不是進行理性分析。
也就是說,信息環境越復雜,錯誤信息越流行,這種效應就越嚴重。
由此可見,老年人有更多的時間瀏覽網絡,也就更容易反復接觸危言聳聽的虛假信息,從而就對夸大“奧密克戎”危害的資訊更加深信不疑,導致非理性的“恐陽”心態。
最后,相較于其他年齡段,老年群體的確更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這與“終點焦慮”現象有關。
由于逐漸迫近生命的終點,許多老年人會產生較為嚴重的死亡恐懼,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同時,有跨文化研究表明,受到中國傳統死亡觀念的影響,我國老人忌諱談論死亡。
但越逃避死亡,越助長死亡恐懼,相較于西方社會,我國老年人的死亡焦慮水平較高。
從關愛生命,恐懼死亡的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國內許多老年人在“防疫新十條”落地實施后會有更強的焦慮感。
02
家里長輩拒絕做“防護”
是因為固執嗎?
與“恐陽”情緒相對的是另一部分老年人,表現出“過度樂觀”的特征——拒絕改變生活習慣應對目前形勢,譬如:
繼續參與聚集性活動,打麻將串門子等,或者對自己的身體狀態非常自信,拒絕戴口罩,不堅持洗手,給自己與他人的健康帶來了風險。
做出一系列“盲目自信”行為的老年人是因為性格固執嗎?
答案其實也沒那么簡單!
發展心理學中有一著名的老化悖論(paradox of aging),指的是許多老年人反而會比青壯年更容易樂觀,并以老年積極效(positivity effect)來解釋,科學家發現:
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易受身體機能、認知能力下降的影響而產生消極情緒。
但他們會主動調節,關注讓人感到開心的刺激,回避讓人不開心的刺激,使正面情緒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上。
只是這種“多關注積極面”的認知風格有時候自動化地影響老年人的行為,讓 ta 們忽略風險,做出“不戴口罩”、“隨意聚集”等一系列枉顧自己與他人健康的事情。
作為子女,了解了老化悖論,就更加需要關照好家里的長輩。
切莫讓老人因“盲目自信”的認知偏差高估了自己的免疫系統,忽略了日常防疫的重要性。
03
父母太焦慮
該如何幫助ta紓解情緒?
家里長輩因為擔心“陽性”過分焦慮時,子女的第一要務是將科學與準確的信息傳遞給 ta 們。
科學信息越少,“腦補”空間越大,對未知的恐懼感就越強烈與持久。
因此,子女需要讓老人了解到權威機構發布的疾病對身體的損害及死亡率等數據,減少疾病的污名化。
多看真實案例,不要相信網絡上那些為了吸引眼球、以訛傳訛的虛假消息。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另外,儲存防病、治病知識,合理準備藥物,應對身體不適,這些增強事物確定性的行為,都會極大緩解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
如果老人長期在焦慮情緒中走不出來,我們可以和 ta 們耐心聊聊過去的事。
懷舊,被認為是某種復雜情緒,可能給人消極的感覺,但其實也有積極的一面。
積極的懷舊尤其對于強化社會關系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讓人感受到自己是被愛和被保護的,就好像回到了過去的安全的時光。
所以當你真的不知道怎么安撫長輩時,別等著他們說“小時候我還抱過你呢”。
你不妨陪著他們一起懷舊:“你還記得小時候抱我的樣子嗎?”,讓長輩的注意力從當下回歸到較為安穩的從前,也就可以幫助 ta 們獲得更加正向的情緒體驗了。
再提供一個有些“反常識”的建議——讓老年人幫你做點家庭勞動、照顧孩子也可以提升 ta 們的免疫功能。
科學研究表明,這個行為也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免疫力。
近期,《進化與人類行為》雜志上發表了瑞士、澳大利亞和德國三個國家研究人員的聯合研究,科學家發現:
相對于那些沒有照顧過孫輩或沒有子孫的老年人,幫助照顧過孫輩的老年人死亡風險要低 33%。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再有,那些主動照顧子孫的老年人群體,從 1990 年到 2000 年的十年時間里,有一半左右的人都還健在。
而相反,沒有照顧過子孫或者沒有子孫的老年人,僅僅五年時間就有一半左右的人去世了。
根據這一結果,研究人員還指出:任何形式的利他行為對于增強老年人免疫力,延長壽命都是有幫助的。
利他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親社會的行為,它最原始的基礎便是父母對子女的養育,而對孫輩的照顧便是將這一原始的親社會行為擴展到了自己的下下一代身上。
參與社區的公共利他行為,則是超越了家族血緣關系的親社會行為,而這些親社會行為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支持,本身也對健康是有益的。
即便這一研究不能得出老年人“做好事可以預防新冠”的結論,作為子女適當引導“恐陽”長輩多做利他行為,確實會有保障身心健康的功效。
希望通過了解了以上的心理學知識與技術,能幫助大家順利度過當下的特別時刻。
為家里老人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開啟充滿希望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