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作為“百味之首”,所提供的鈉離子維持著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在保持神經和肌肉的應激性、調理生理功能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食鹽(鈉)攝入過多會引起高血壓,增加腦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的風險。減少食鹽(鈉)攝入,是預防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我國居民食鹽的攝入量普遍過高。《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人均每日烹調用鹽為9.3克,遠高于成年人每天攝入食鹽不超過5克的推薦量。因此,倡導居民要培養清淡口味,降低食鹽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克,同時少吃高鹽(鈉)食品。
1
日常烹飪要減鹽
日常烹飪中少用鹽、調味品和腌制食品,是降低鹽攝入總量的重要一環。
采用限鹽勺或限鹽罐,控制每餐烹飪用鹽量。烹飪時的用鹽量不應完全按照每人每天5克計算,不但要考慮家庭成員構成(孩子的食鹽推薦量低于成年人),還要考慮調味品、日常零食、即食食品等的食鹽含量。如果用調味品較多,就更要減少烹調用鹽的量。也不能因為少用了鹽,就多加調味品,要同時控制含鹽比較高的調味品的使用,如醬油、各種醬類、蠔油、味精、雞精、腐乳等。此外,如果想吃咸口的菜,也可以做一下,但其他菜品就要清淡些,做到總量控制。
選擇新鮮食材,少用腌制或熏制食材。選用榨菜、咸菜和腌制食物做烹飪原料時,多用水沖洗、浸泡,或在開水中焯煮后再烹飪。
選用蒸、烤、煮等烹飪方式。烹調時應盡可能保留食材的天然味道,多采用蒸、烤、煮等烹調方式。烹制菜肴時放少許醋,或使用花椒、八角、辣椒、蔥、姜、蒜等天然調味料來調味。吃燒烤時少用醬料,多用孜然、檸檬、蒜泥等。這些方法都可以不用加太多的鹽來提味。此外,把握放鹽時機,熱菜出鍋前或涼拌菜食用前再加鹽,能夠在保證同樣咸度的情況下,減少食鹽用量。烹制菜肴時加糖會掩蓋咸味,注意少放糖。
2
學會識別高鹽食品
鈉在食物中廣泛存在,但天然食物中鈉的含量不高,如每100克谷類含鈉為1.0~21.5毫克,蔬菜類為3~180毫克,水果類為0.7~55.6毫克,畜肉類為36.7~84.2毫克。高鹽(鈉)食品一般都是加工食品,是指100克固體食物中鈉超過600毫克,即食品標簽中高于30%鈉的營養素參考值;100毫升液體食物中鈉超過300毫克,即食品標簽中高于15%鈉的營養素參考值。
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28050-2011)明確規定,營養標簽必須標示能量和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四種核心營養素的含量值及占營養素參考值(NRV)的百分比。所以,大家可以根據外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選擇鈉含量低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