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所普通的小學里,有一間獨特的教室。教室的墻壁、房頂畫滿了星星,室內不見了尋常的桌椅,卻多了幾臺顯微鏡和電子儀器,后面還放著宇航服模型。
設計這間教室的人叫張瑞,他是廣東省科技名師工作室負責人、廣東東莞沙田第二小學科普副校長。可以看出,他對教育有著不一樣的思考。
正在做實驗的張瑞 受訪者供圖
善于反思,成長煩惱也是寶
張瑞在農村長大。少年時期,并不富裕的生活給他帶來一些困擾。上學的時候,數學課堂上需要用到圓規畫圖,可張瑞買不起圓規。有一次他借同學的圓規使用,卻不小心把圓規的小零件搞丟了。“怎么辦?明天我怎么還給他?”張瑞回憶:“當時我在想能不能用河邊的泥巴做一個模型?這其實是一個在困境中去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張瑞看來,家長不需要給予孩子太多的物質。孩子在物質稀缺的情況下,會動腦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其實這就是一種模仿的啟蒙、創新的啟蒙。“我為什么對科學對探究有興趣?有可能是那段經歷如同一把火點燃了我的熱情。因為一開始有了最直觀的經驗,再帶著問題去探究,后來就能得到清楚的答案。”張瑞回憶。
對于張瑞來說,童年的記憶并非豐富多彩,甚至有很多煩惱。但他時常反思,善于從這些煩惱中汲取養分,也逐漸形成他對當下教育的思考。“孩子出生以后,童年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重要的時期,家長和老師要做的,不是教給孩子知識,更不是家長和老師給孩子布置具體的任務,而是讓孩子在大環境下自由成長、自由發現、自由尋找、自由地認識。”他說。
打破常規,讓科學知識更親民
“科學特種兵”是張瑞的微信昵稱,能自稱“特種兵”的人必有過人之處。
大學畢業后的張瑞成了一名中學老師。他在工作中發現,很多孩子不愛學習。學習沒興趣,成績不好,根本原因在哪里?張瑞一直在尋求答案,直到有一次,他在聽講座的過程中找到了靈感。“那次講座叫作‘玩學習’,主講人是位教授,他講述了自己通過引導孩子玩,把3個女兒都培養成博士的故事。”張瑞認為:“通過玩能學到東西,這就是我要找的目標。”
后來,張瑞試著邀請同事的孩子到學校的實驗室玩。他發現,只要進入實驗室,孩子都非常專注,會很好奇地擺弄儀器。“我就確定了‘玩科學’這個方向,通過玩實驗、玩探究、玩小發明培養孩子對科學的直觀感受。”
在張瑞看來,科學知識應該是好玩的,科學思維應該從娃娃抓起。他從生活場景入手,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思考背后的科學道理,最后自己去解決問題。
“課本上都是文字,真正用起來才是知識。科學很高級嗎?用心看、動手做,你會發現生活處處是科學。”張瑞認為,科學實驗不需要復雜的器材,隨手一個普通物件都能發揮作用。通過一根吸管、一個紙杯,每一個孩子都能參與到科學實驗中,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收獲成就感。
打破常規知識體系,不再按部就班地“在什么階段就教什么知識”,而是通過小實驗將知識貫通起來,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張瑞的“獨門秘籍”。
身體力行,幫孩子組建“科學大腦”
經過多年的探索,張瑞總結出一套“OFPU”科學思維。O是“Observe(觀察)”,F是“Finding(發現)”,P是“Practice(實踐)”,U代表“Use(應用)”。結合這一套科學思維,張瑞啟發孩子去思考背后的科學原理,讓孩子始終保持著對生活和學習的好奇心,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書本的理論生活化。”張瑞始終踐行這一理念,不遺余力地為孩子賦予“科學思維”。
張瑞走過很多地方,到訪過許多校園,舉辦了無數場講座,十幾年如一日地向孩子普及科學知識。不管有多累,只要面對孩子們講起科普,張瑞總是精力充沛,滔滔不絕。“生活無處不科學,人人都是發明家。”張瑞堅信,科普教育一定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他也會在這條路上繼續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