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人與動脈同壽”。隨著年齡增長,或多或少血管都會存在一些硬化或者堵塞,這很正常。
但這時候就要注意了,有些事最好一點也別做,有些事一定要堅持做。
血管不好5件事最好別做
1.一點煙也別吸,也少在二手煙房間待著
解放軍總醫院心血管醫學部副主任醫師汪奇2023年發文介紹,煙草中的有害物質尼古丁可以誘發血管內皮反復收縮,導致內皮受損,加速動脈硬化進程,引發早期冠心病等動脈硬化疾病。戒煙是最經濟的血管保養措施,同時也要避免二手煙。
2.別貪涼,無論是吃冷飲,還是洗冷水澡
寒冷刺激,多見于冬季清晨出門遇冷、遇大風,或酷暑進入過冷的空調環境等。既往在夏季炎熱天氣猛吹空調、吃冷飲后出現心梗的新聞并不少見,尤其是突然從炎熱的室外,進入到溫度較低的室內。
心血管如果有一定的狹窄,在寒冷刺激下,容易發生斑塊破裂、形成血栓,發生心肌梗死。
3.一定別久坐,每隔半小時活動一下
北京地壇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張強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久坐少動者,血液循環減緩,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縮乏力,久而久之,動脈硬化、冠心病等都會伴隨而來。
所以,本身血管不好的人,更要注意避免長時間地久坐、久躺,適當活動,利于體內血液循環。
4.一定別讓自己太累,要按時睡覺休息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983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王星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過重的體力勞動、過度體育活動、連續勞累等,都可使心臟負擔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對于發生狹窄的血管,不能充分供血供氧,從而引起心絞痛,誘發斑塊破裂,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5.一定別便秘,否則排便時心血管壓力大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王立祥2018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用力排便時,腹內壓增大,血壓迅速上升,甚至可較平時翻一番,這都會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心肌梗死。
一天有兩個“黃金排便時間”:一個是早上起床的“起立反射”,另一個是吃完早飯后的“胃結腸(大腸)反射”。按時規律地排便可以避免便秘發生。
要想血管好5件事一定要堅持做
1.運動一定要堅持,可以延緩動脈硬化進展
汪奇醫生刊文提醒,適當運動對血管保養至關重要,運動可以增加心血管儲備能力,緩解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延緩動脈硬化進展。
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年齡與心血管能力,選擇跑步、游泳、騎車、揮拍類運動等。每周至少運動3~4次,每次30分鐘以上為宜。
2.果蔬、全谷物一定要多吃,有益血管健康
2021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學者應用全球疾病負擔數據進行的一項分析表明,不健康飲食導致全球36.9%的心血管死亡。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五少一多”飲食:
吃全谷物少(歸因分值19.2%)
高鹽(17.1%)
吃水果少(13.5%)
吃堅果和種子少(13%)
吃蔬菜少(9.7%)
吃海鮮ω-3 脂肪酸少(9.6%)
建議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不少于300克的新鮮蔬菜,深色蔬菜應占1/2;每天攝入200克~350克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此外,在飲食中多選擇一些全谷物,包括小米、玉米、燕麥、蕎麥、全麥等。
3.一定要定期體檢,控制好三高
定期體檢了解自己的各項指標。比如,20-40歲的成年人,至少要每5年測量1次血脂。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期后女性則要每年檢測一次血脂。
高血壓、糖尿病或者血糖異常的人群,以及肥胖的人群,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人群。要積極合理地控制血壓、血糖、血脂。
4.晨起睡前一定要喝幾口水
晨起可以喝杯溫開水,約200~300毫升,有助維持血流通暢,防止血栓形成。
此外,江蘇連云港市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肖輝2016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人體熟睡時會出汗,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血液的黏稠度變高。老人晚上喝200毫升水,可以使早晨血黏度下降。
5.一定要減肥,肚子一定不能太大
以腹型肥胖為代表的代謝綜合征,容易加重心血管負擔,引起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一系列問題,導致較早地發生動脈硬化。減重是規避這一危險因素的有效手段。
建議男性腰圍至少應<90厘米,女性腰圍應<8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