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中國行動”之 ◆
>>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
心腦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帶來了沉重的社會及經濟負擔。
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煙、缺乏體力活動、不健康飲食習慣等是心腦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對這些危險因素采取干預措施不僅能夠預防或推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而且能夠和藥物治療協同作用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復發。
1.知曉個人血壓
18歲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監測血壓,關注血壓變化,控制高血壓危險因素。超重或肥胖、高鹽飲食、吸煙、長期飲酒、長期精神緊張、體力活動不足者等是高血壓的高危人群。
建議血壓為正常高值者(120~139 mmHg /80~89 mmHg )及早注意控制以上危險因素。建議血壓正常者至少每年測量1次血壓,高危人群經常測量血壓,并接受醫務人員的健康指導。
2.自我血壓管理
在未使用降壓藥物的情況下,非同日3次測量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可診斷為高血壓。高血壓患者要學會自我健康管理,認真遵醫囑服藥,經常測量血壓和復診。
3.注重合理膳食
建議高血壓患者和高危人群注意膳食鹽的攝入,每日食鹽攝入量不超過5g,并戒酒,減少攝入富含油脂和高糖的食物,限量食用烹調油。
4.酌情量力運動
建議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具有心腦血管既往病史或血壓異常、血脂異常,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心血管風險評估和管理指南》判斷10年心腦血管疾病患病風險≥20%)及患者的運動形式根據個人健康和體質確定,考慮進行心腦血管風險評估,全方位考慮運動限度,以大肌肉群參與的有氧耐力運動為主,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極拳等運動,活動量一般應達到中等強度。
5.關注并定期進行血脂檢測
40歲以下血脂正常人群,每2~5年檢測1次血脂;40歲及以上人群至少每年檢測1次血脂。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個月檢測1次血脂。
6.防范腦卒中發生
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的上升與血壓升高關系密切,血壓越高,腦卒中風險越高。血脂異常與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房顫是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病因。
降低血壓,控制血脂,保持健康體重,可降低腦卒中風險。建議房顫患者遵醫囑采用抗凝治療。
7.學習掌握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初期正確的自救措施及緊急就醫指導
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的部位(心前區、胸骨后、劍突下、左肩等)與心絞痛相同,但持續時間較長,程度重,并可伴有惡心、嘔吐、出汗等癥狀。
應讓病人絕對臥床休息,松解領口,保持室內安靜和空氣流通。有條件者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同時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車或扶病人步行去醫院。
早期腦卒中發病的特點是突然一側肢體無力或者麻木,突然說話不清或聽不懂別人講話,突然視物旋轉、站立不能,一過性視力障礙、眼前發黑,視物模糊,出現難以忍受的頭痛,癥狀逐漸加重或呈持續性,伴有惡心、嘔吐。
出現這種情況時,應將患者放平,仰臥位,不要枕枕頭,頭偏向一側,注意給病人保暖。同時,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盡量快速到達醫院。抓住4小時的黃金搶救時間窗,接受靜脈溶栓治療,可大幅降低致死率和致殘率。